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差拨(差撥)  拼音:chāi bō
1.分派、指使。《水浒传》第二四回:「官人休怪老身差拨,再买一瓶儿酒来吃如何?」明。高明《琵琶记。五娘葬公婆》:「昨奉玉帝敕旨:『为赵五娘行孝,特令差拨阴兵,与他并力筑造坟台。』」
2.看守囚犯的差役。《水浒传》第二八回:「少刻差拨到来,便可送与他,若吃杀威棒时,也打得轻。」
《國語辭典》:系囚(繫囚)  拼音:xì qiú
拘禁在狱中的囚犯。《文选。张衡。四愁诗。序》:「郡中大治,争讼息,狱无系囚。」
分類:在押囚犯
《國語辭典》:爰书(爰書)  拼音:yuán shū
审问犯人考实的判词。犹今定罪的判决书。《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张汤传》:「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
《漢語大詞典》:拘囚
(1).拘禁;关押。 唐 颜真卿 《祭伯父豪州刺史文》:“嫂及儿女皆被拘囚。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脱於贼手,并得归京。” 明 无名氏 《精忠记·临湖》:“忆昔身遭俘掳,驱驰千里拘囚,凄凉几度可怜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 信王 脱於拘囚,结集忠义,所得壮勇不啻数十万,日望王师相为策应。”《“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记上编》:“北京大学法科已被军警占据,作为临时拘留所,拘囚被捕学生于内。”
(2).被拘禁的囚犯。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若近世之训蒙稚者……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清 曾国藩 《湖口县楚军水师昭忠祠记》:“士飢将困,窘若拘囚。”
(3).拘束,束缚。 唐 韩愈 《和归工部送僧》:“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 宋 王安石 《寄丁中允》诗:“顾惜五斗米,无辜自拘囚。”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她又被更深的悔恨拘囚住,一时入于昏迷状态。”
《漢語大詞典》:红船(紅船)
(1).彩绘的画船。 宋 苏轼 《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使君年老尚儿戏,緑棹红船舞澎湃。” 宋 袁正真 《长相思》词:“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復东,相思无路通。”
(2). 明 代载囚犯的船。 明 杨循吉 《吴中故语·三学骂王敬》:“ 刘 次日召诸生责之曰:‘ 王敬 家有三条玉带,汝辈小儿何能与之抗?且説 永乐 间秀才駡内使,皆发充军,汝谓无红船载汝辈耶?’”
(3).旧时 长江 一带的救生船。凡 江 行遇风涛之险,均由红船任拯救之责。见《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文明小史》第二三回:“ 定辉 感激不尽,再三称谢。次日,用红船渡 江 ,上了招商局的船。”
《國語辭典》:瘐死  拼音:yǔ sǐ
囚犯因饥寒而死于狱中。今亦泛称因病死于狱中。《汉书。卷八。宣帝纪》:「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饥寒瘐死狱中,何用心逆人道也!」
《漢語大詞典》:保官
指保宫下属的官署,为拘禁囚犯的监狱。泛指监禁之所。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故 维 遂与母相失” 裴松之 注引 晋 鱼豢 《魏略》:“诸军攻 冀 ,皆得 维 母妻子,亦以 维 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繫保官以延之。”详“ 保宫 ”。
《國語辭典》:保宫(保宮)  拼音:bǎo gōng
1.职官名。汉武帝太初元年将居室更名为保宫,为少府的属宫。
2.保宫下属的官署。为拘禁犯罪官吏的监狱。《汉书。卷五十四。苏建传》:「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漢語大詞典》:虑囚(慮囚)
讯察记录囚犯的罪状。虑,通“ 録 ”。汉书·隽不疑传“每行县録囚徒还” 唐 颜师古 注:“省録之,知其情状有寃滞与不也。今云‘虑囚’,本録声之去者耳。”旧唐书·德宗纪下:“庚午,命有司虑囚,旱故也。” 宋 王观国 学林·虑囚:“ 前汉 、 后汉 皆称録囚,《唐史》五代史皆称虑囚,二字皆是也。” 明 归有光 《怀庆府推官刘君墓表》:“君尝虑囚,一女子呼寃,君察其诬,繫狱已二十年,遂出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令方虑囚,忽一人直上公堂,怒目视令而大駡曰:‘如此憒憒,何足临民!’”
《漢語大詞典》:见徒(見徒)
现被拘禁执役的囚犯。《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其令中都官、三辅、郡、国出繫囚,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见徒免为庶人。”
《漢語大詞典》:部送
指押送囚犯、官物、畜产等。《唐律·职制·奉使部送雇寄人》:“诸奉使有所部送,而雇人寄人者,杖一百。” 长孙无忌 等疏议:“谓差为纲典,部送官物及囚徒、畜产之属。” 宋 苏轼 《徐州上皇帝书》:“盖自近岁以来,部送罪人配军者,皆不使役人,而使禁军;军士当部送者,受牒即行。”宋史·瀛国公纪:“ 会稽县 尉 郑虎臣 部送 似道 之贬所,至 漳州 杀之。”
《國語辭典》:死囚  拼音:sǐ qiú
死刑犯。《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知县取了亲笔供招,下在死囚牢中。」《文明小史》第三八回:「你是个死囚,大老爷要开脱你,也全亏我在旁边说几句好话。」
《漢語大詞典》:论决(論決)
(1).判决。《唐律疏议·名例·二罪从重》:“若一罪先发,已经论决,餘罪后发,其轻若等,勿论。”《宋史·刑法志一》:“自今凡言处断、重断、极断、决配、朝典之类,未得论决,具狱以闻。”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其未允者,宰相復以闻,始命论决。”
(2).判处死刑;处决囚犯。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有上封事言 岭 南流人谋反者,太后遣摄右臺监察御史 万国俊 就按,得实即论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一》:“及论决之日,大风霾雷电。”
《漢語大詞典》:轻系(輕繫)
(1).罪轻的囚犯。礼记·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繫。” 陈澔 集说:“其有轻罪而在繫者,则直纵出之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顺逆:“証羣禁,出轻繫,去稽留,除桎梏,开闭闔,通障塞。”后汉书·顺帝纪:“六月,旱。遣使者録囚徒,理轻繫。”
(2).因轻罪而被拘囚。《魏书·高祖纪下》:“岁既不登,民多饥窘,轻繫之囚,宜速决了,无令薄罪久留狱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而以教义见辱者,或被轻繫而身死狱户者,皆为怨讎,子孙三世不交通矣。”
《國語辭典》:狱卒(獄卒)  拼音:yù zú
看管牢狱的差役。《后汉书。卷三一。廉范传》:「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可将此散与牢头狱卒,教他好好看觑,免致受苦。」也称为「牢子」、「狱人」、「狱子」。
《漢語大詞典》:枷杻
(1).木枷与手械。带于囚犯颈项、手腕的刑具。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枷棒》:“六月盛暑,去囚火、枷杻,决断刑狱,放宥之也。” 宋 欧阳修 《论燕度勘滕宗谅事张皇大过札子》:“传闻 燕度 勘鞫 滕宗谅 事,枝蔓勾追,直得使尽 邠州 诸县枷杻,所行栲掠,皆是无罪之人。”《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仙女笑道:‘汝欲脱离苦厄么?’上前把手一指,那枷杻纷纷自落。”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巧哉造化心,此罚胜枷杻。”
(2).谓带枷、上手械。旧唐书·懿宗纪:“贼初劫 乌江县 , 雍 (刺史 崔雍 )令步奏官二人探知, 雍 犹不信,二人并被枷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