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5,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渔具
白檀
御器
灌口
燕豆
食器
道具
笊篱
良器
翻车
宴豆
熨斗
鞬櫜
饬材
面具
《國語辭典》:渔具(漁具)  拼音:yú jù
直接用来采捕水产生物的器具。
《國語辭典》:白檀  拼音:bái tán
植物名:(1)灰木科灰木属,落叶灌木或乔木。高约达十公尺,枝细长而向上开展。叶有短柄,椭圆形或倒卵形,长三至十一公分,两面被毛。花白色,有香味。核果卵状球形,长五至八公厘。(2)檀香科檀香属,「檀香」之别称,参见「檀香」条。
《漢語大詞典》:御器
使用器具。 汉 贾谊 新书·辅佐:“出入不从礼,衣服不从制,御器不以度。”
分類:用器器具
《漢語大詞典》:灌口
(1).见“ 灌口二郎 ”。
(2).方言。给牲口灌药用的器具。 韩旭 《扩社的时候》:“灌口也借来了,来,配好了就灌!”
《國語辭典》:灌口二郎  拼音:guàn kǒu èr láng
神话传说中的神:(1)秦蜀郡守李冰之子二郎,手持三尖两刃刀,擒龙于新津县童子堰,并锁于伏龙观石柱下深潭。四川灌县玉垒山有二王庙祀奉。也称为「二郎神」。(2)隋朝嘉阳太守斩郡左河内恶蛟,后蜀人于水涨见之,立庙灌江口。宋时曾显灵而受封。也称为「二郎神」。(3)临江灌口二郎神杨戬。为玉皇大帝御妹之子,曾斧劈桃山。也称为「二郎神」。
《漢語大詞典》:燕豆
古代宴饮时盛食品的器具。形似高足盘,多用于隆重宴会。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谢赐御筵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永怀先烈,务广孝思,故因始於信书,俾特丰於燕豆。”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海谷移文省,谿堂燕豆添。” 宋 苏轼 《集英殿春宴教坊词·小儿致语》:“方迟日之无事,矧嗣岁之有年,大启壁门,肃陈燕豆。”
《國語辭典》:食器  拼音:shí qì
饮食所用的器具。如锅、碗、盘、筷、勺等。
《國語辭典》:道具  拼音:dào jù
1.戏剧、电影或其他表演中所需的舞台用具。大道具如床、椅子,小道具如茶杯等。
2.佛家称可资助僧徒学道的器具。
《國語辭典》:笊篱(笊籬)  拼音:zhào li
在水里捞东西的器具。具长柄,能漏水,形似蜘蛛网。多以竹篾、柳条或金属线编制而成。《西游记》第三九回:「不然,就送你个『皮笊篱──一捞个罄尽。』」《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兄笑著,自探囊中取出一个纯银笊篱来,煽起炭火做煎饼自啖。」
《漢語大詞典》:良器
(1).优良的器具。周礼·天官·内府:“﹝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
(2).犹大器。比喻杰出的人才。三国志·吴志·孙翊传:“ 子乔 良器,为之惻愴。”晋书·阳裕载记:“此儿非惟吾门之标秀,乃佐时之良器也。” 唐 钱起 《送任先生任唐山丞》诗:“琢玉成良器,出门偏愴离。”
《國語辭典》:翻车(翻車)  拼音:fān chē
1.用于汲水的水车。晋。傅玄马钧传〉:「先生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宋。陈淳〈答陈伯澡问辨诸丈人心道心之论〉:「问人心无定如翻车流转,无须臾停。」
2.车辆翻覆。如:「天雨路滑,车速过快易导致翻车。」
3.捕鸟的网子。《尔雅。释器》:「罬,谓之罦。罦,覆车也。」晋。郭璞。注:「今之翻车也,有两辕中施罥以捕鸟。」
4.喻因话不投机,恶语相向而发怒争吵。如:「他们俩人是死对头,常说不到两句话就翻车,而大打出手。」
《漢語大詞典》:宴豆
古代宴饮时盛食品的器具。国语·楚语上:“先君 庄王 为 匏居 之臺,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容宴豆。” 韦昭 注:“言宴有折俎籩豆之陈。” 唐 权德舆 《大唐杜公淮南遗爱碑铭序》:“辕门言言,夏屋耽耽,可以张射侯,可以容宴豆。”《许彦周诗话》引 宋 王珪 《邵安简公挽词》:“春风泽国吟牋落,夜雨溪堂宴豆疎。”
《國語辭典》:熨斗  拼音:yùn dǒu
藉热力烫平衣料的金属器具。《红楼梦》第四四回:「又见方才的衣裳上喷的酒已半乾,便拿熨斗熨了叠好。」《老残游记》第二回:「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也称为「电熨斗」、「煴斗」。
《漢語大詞典》:鞬櫜
(1).盛弓箭的器具。 唐 李绅 《渡西陵十六韵》:“弓日鞬櫜动,旗风虎豹争。” 金 王渥 《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词:“看鞬櫜呜咽, 咸阳 道左,拜西道驾。” 元 虞集 《赋洛川老人九十》诗:“清晨上马薄暮返,累骑毛血悬鞬櫜。” 明 何景明 《蔡州行》:“鞬櫜将军拜道左,緋衣小儿来天上。”
(2).谓藏闭武器。《后汉书·马融传》:“臣闻昔命师於鞬櫜,偃伯於灵臺,或人嘉而称焉。” 李贤 注:“鞬以藏箭,櫜以藏弓。”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昔我 高祖武皇帝 拨去乱政,我 太宗文皇帝 鞬櫜干戈,被之以仁风,润之以膏露。”
《漢語大詞典》:饬材(飭材)
谓整治金、石、珠、玉等材料,使成器具。周礼·地官·大司徒:“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一曰稼穡……五曰飭材。”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飭材,谓百工飭化八材。” 元 黄溍 《大成殿修造祝文》:“礼殿有严,妥灵兹久,旅楹故敝,惟新是图,飭材庀工,諏辰兴作。” 清 蒋士铨 《雪中人·蝶聚》:“飭材鳩匠,结构铺张,百事皆停当,花园翠装。”
《國語辭典》:面具  拼音:miàn jù
1.伪装或遮蔽用的面套。《宋史。卷二九○。狄青传》:「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2.伪装的外表。如:「假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