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5,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凶器
农器
铜斗
几榻
秧马
乐器
牢盆
土圭
炙輠
题跋
井阑
律管
缫车
梓匠
拂子
《國語辭典》:凶器  拼音:xiōng qì
1.丧葬用的物品。《周礼。天官。阍人》:「丧服凶器不入宫。」唐。白行简《李娃传》:「初,二肆之佣凶器者,互争胜负。」
2.兵器。《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传》:「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后汉书。卷三十一。杜诗传》:「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
3.行凶时所用的器具。《老残游记》第二十回:「凶器人證俱全,却不怕他不认了。」
《漢語大詞典》:农器(農器)
农用器具。《韩诗外传》卷九:“铸库兵以为农器。”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销我长剑,归为农器。” 宋 陈造 《布穀行》:“输租质农器,有袴那解新。” 梁斌 《红旗谱》三一:“每逢集日……有木活铁活、农器家具、匹头苇席,要什么有什么。”
《漢語大詞典》:铜斗(銅斗)
(1).亦作“ 铜枓 ”。铜制的方形有柄的器具,用以盛酒食。史记·赵世家:“﹝ 襄子 ﹞请 代王 ,使厨人操铜枓以食 代王 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 代王 及从官,遂兴兵平 代 地。” 唐 孟郊 《送淡公》诗之三:“铜斗饮江酒,手拍铜斗歌。” 宋 王观国 学林·铜斗:“ 孟东野 当时适有铜器,其状方如斗,而 东野 特以贮酒而饮,又击之以和歌声,故自形于诗句。” 清 陈维嵩 《水调歌头·赠西陵周勿庵》词:“拍手唱铜斗,蹋地舞迴波。”
(2).铜制的量器。隋书·赵煚传:“ 冀州 俗薄,市井多姦诈, 煚 为铜斗铁尺,置之於肆,百姓便之。”隋书·律历志上:“ 后周 玉斗并副金错铜斗及 建德 六年金错题铜斗实,同以秬黍定量。”
(3).指作为厌胜之器的威斗。 唐 苏颋 《壠上记·铜斗》:“有人开 玄武湖 ,於古冢得一铜斗,有柄。 文帝 以访朝士。 何承天 谓此亡 新 威斗, 莽 三公亡者,赐之,一在冢外,一在冢内。” 宋 王观国 学林·铜斗:“前汉·王莽传曰:‘铸威斗,以铜为之。’盖厨人操铜斗者,食器也,威斗者,厌胜之器也,皆非饮酒之器。”
(4).形容富足而牢固。 明 破悭道人 《一文钱》第二折:“自来不曾见这样财主,家私铜斗般,气量芝蔴大。” 顾学颉 王学奇 《元曲释词·铜斗儿》引 童斐 元曲选注:“铜斗, 元 时俗语,盖谓美富且牢固也。”
《漢語大詞典》:几榻
靠几与卧榻,常用以泛指日用器具。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悲风起於闺闈,红尘蔽於几榻。” 唐 白居易 《洛下诸客就宅相送偶题西亭》诗:“几榻临池坐,轩车冒雪过。”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吉制府之死:“惟 觉罗吉 制府 庆 督 粤 几十年,不名一钱,几榻萧然,浑如儒素。”
《國語辭典》:秧马(秧馬)  拼音:yāng mǎ
旧时农人分秧所用的农具。形似小舟,可跨骑,滑行于田中。宋。陆游〈山园杂咏〉诗:「纸鸢收线愁风恶,秧马掀泥喜雨蒙。」
《國語辭典》:乐器(樂器)  拼音:yuè qì
泛指可以发声演奏音乐的工具。种类甚多,如键盘乐器、弦乐器、管乐器、敲击乐器等。
《國語辭典》:牢盆  拼音:láo pén
用于熬煮制盐的器具。《史记。卷三○。平准书》:「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宋。柳永〈煮海歌〉:「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漢語大詞典》:土圭
古代用以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器具。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贾公彦 疏:“土圭尺有五寸, 周公 摄政四年,欲求土中而营王城,故以土圭度日景之法测度也。度土之深,深谓日景长短之深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土圭测景,不缩不盈。” 李善 注引 郑玄 曰:“土,度也;缩,短也;盈,长也。谓圭长一尺五寸,夏至之日,竖八尺表,日中而度之,圭影正等,天当中也。”南史·宋纪上:“ 长安 丰稔,帑藏盈积,帝先收其彝器、浑仪、土圭、记里鼓、指南车及 秦始皇 玉璽送之都。” 明 张煌言 《至夜传王师出东粤志喜》诗:“土圭才见影初长,忽报天声出 五羊 。” 竺可桢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公历纪元前七世纪,已采用土圭来观测日影。”
《漢語大詞典》:炙輠
本作“炙轂过”。 过为“輠”的假借字。輠,古时车上盛贮油膏的器具。輠烘热后流油,润滑车轴。比喻言语流畅风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谈天 衍 ,雕龙 奭 ,炙轂过 髡 。” 司马贞 索隐:“ 刘向 《别録》‘过’字作‘輠’。輠,车之盛膏器也。炙之虽尽,犹有餘津,言 髡 智不尽如炙輠也。”晋书·儒林传赞:“炙輠流誉,解颐飞辩。” 宋 曾巩 《送程公闢使江西》诗:“羽釵絶艳舞回雪,寳劒诸儒谈炙輠。” 清 赵翼 《赠说书黄周士》诗:“但闻喷饭轰满堂,炙輠争推此秃叟。”亦作“ 炙轂 ”。 明 李东阳 《破戒后和明仲劝作诗韵》:“即当载酒携我诗,来听高谈如炙轂。”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赏春》:“那 陈生 对朋友雕龙炙轂,才思惊人。”
《國語辭典》:题跋(題跋)  拼音:tí bá
凡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称为「题」,在后面的称为「跋」,总称为「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今多指跋而言。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唐昭宗幸华州,登齐云楼,西北顾望京师,作菩萨蛮辞三章,……今此辞墨本犹在陕州一佛寺中,纸札甚草草,予顷年过陕,曾一见之。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红楼梦》第四二回:「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携蝗大嚼图』。」
《國語辭典》:井阑(井闌)  拼音:jǐng lán
1.井口的围阑。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宫垣紫界墙,井阑排菡萏。」
2.古代攻城的用具。《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亮乃更之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
《漢語大詞典》:律管(律琯)
亦称“ 律琯 ”。 1.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六韬·五音:“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
(2).古代亦用作测候季节变化的器具。梦溪笔谈·象数一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候气之法,於密室中,以木为案,置十二律琯,各如其方,实以葭灰,覆以緹縠,气至则一律飞灰。” 唐 高彦休 《高阙史·齐将军义犬》:“逾年牝死,犬弥加勤,又更律琯, 齐 亦殂落,犬嘷吠终夕,呱呱不輟。” 南唐 李璟 《保大五年元日大雪登楼赋》诗:“春气昨宵飘律管,东风今日放梅花。” 宋 晁冲之 《赠僧法一墨》:“阴房风日不可到,律琯吹尽灰无踪。”
《國語辭典》:缫车(繅車)  拼音:sāo chē
缫丝所用的器具。有轮旋转以收丝。宋。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诗:「此身如线自萦绕,左旋右转随缫车。」
分類:缫丝器具
《國語辭典》:梓匠  拼音:zǐ jiàng
木工。《孟子。滕文公下》:「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漢語大詞典》:拂子
(1).即拂尘。古代用以掸拭尘埃和驱赶蚊蝇的器具。 五代 和凝 《山花子》词:“佯弄红丝蝇拂子,打檀郎。”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 仁宗 当暑月不挥扇, 镇 侍 邇英阁 ,尝见左右以拂子祛蚊蝇而已。”《隋唐演义》第三回:“左右女婢数人,也有执巾櫛的,也有擎香炉的,也有捧如意的,也有持拂子的,两边侍立。”
(2).用于杂技、歌舞等的指挥。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龟兹部:“戏有五方狮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车驾宿大庆殿:“每奏先鸣角,角罢,一军校执一长软藤条,上繫朱拂子,擂鼓者观拂子,随其高低,以鼓声应其高下也。”
(3).常为僧尼术士所执持。《花月痕》第四八回:“这妖妇率妖尼等挺立水面,将拂子一挥,战舰都倒转了,礮火一一自打起来。”参见“ 拂尘 ”。
《國語辭典》:拂尘(拂塵)  拼音:fú chén
1.抖落或拂拭尘垢。唐。杜甫〈相逢歌赠严二别驾〉:「乌帽拂尘青骡粟,紫衣将炙绯衣走。」
2.拂拭尘埃的用具。《红楼梦》第三回:「旁边丫鬟执著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
3.欢迎的宴会。犹洗尘。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今日小官在于私宅,聊备蔬酌,与飞卿拂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