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喧 → 諠喧”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喧阗(喧闐)  拼音:xuān tián
形容声音大得震天。清。王鹏运 沁园春。词汝来前词:「长安陌,听喧阗箫鼓,良夜何其?」《红楼梦》第五三回:「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也作「喧天」。
《國語辭典》:衔枚(銜枚)  拼音:xián méi
古代行军袭敌时,令军士把箸横衔在口中,以防喧哗,称为「衔枚」。《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三国演义》第三○回:「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
《國語辭典》:嚣嚣(囂囂)  拼音:xiāo xiāo
1.无欲自得的样子。《孟子。尽心上》:「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2.言语纷纭的样子。《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漢語大詞典》:欢哗(驩譁)
欢笑喧哗。驩,通“ 欢 ”。 宋 范成大 《三月十五日华容湖尾看月出》诗:“妻孥竞驩譁,渠亦知许事。”
分類:欢笑喧哗
《漢語大詞典》:喧杂(諠雜)
喧闹嘈杂。旧唐书·高祖纪:“近代以来,多立寺舍,不求闲旷之境,唯趋喧杂之方。”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上曰:‘先生道高,不乐喧杂,今不可留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屋。” 陆文夫 《荣誉》:“机器喧杂的声音,一阵紧似一阵。”
喧哗嘈杂。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而 刘司空 晨夕端笏问我起居,其餘燕雀莫敢諠杂。” 明 李贽 《三叛记》:“夫县城諠杂,岂闭关地耶?”
《國語辭典》:喧闹(喧鬧)  拼音:xuān nào
大声吵闹。唐。皮日休 酒中十咏诗一○首之六:「钩楯跨通衢,喧闹当九市。」《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少刻,云板响处,辕门铙鼓喧闹。」也作「喧扰」。
《國語辭典》:肃静(肅靜)  拼音:sù jìng
1.严肃寂静。如:「当国家元首进入礼堂时,顿时全场肃静。」
2.平定。如:「肃静叛乱」。
《漢語大詞典》:众欢(衆讙)
众人的议论或喧哗。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养名显行,以息众讙。” 颜师古 注:“讙,譁,众议也。”新唐书·李景让传:“常怒牙将,杖杀之,军且谋变,母欲息众讙,召 景让 廷责。”
《國語辭典》:噂沓  拼音:zǔn tà
语声喧哗,议论纷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漢語大詞典》:噂沓背憎
谓当面谈笑,背后憎恨。《诗·小雅·十月之交》:“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郑玄 笺:“噂噂沓沓,相对谈语,背则相憎逐。”
《漢語大詞典》:纷哗(紛譁)
纷扰喧哗。 晋 葛洪 抱朴子·弭讼:“创讜言以拾世遗,建嘉谋以拯流遁。纷譁之俗,将以此而易;无耻之风,将由兹而移。” 金 元好问 《西斋夜宴》诗:“只欠东山 游録事 ,不来坚坐看纷譁。” 元 吴景奎 《春日杂咏》之三:“野人居处絶纷譁,芳楥疎篱八九家。”
分類:纷扰喧哗
《漢語大詞典》:喧轰(喧轟)
轰响;很大的喧哗声。 宋 欧阳修 《栾城遇风》诗:“电鞭时砉划,雷轴遂喧轰。” 清 赵执信 《甿入城行》:“但闻坐处已惊魂,何事喧轰来向村?”
分類:轰响喧哗
《漢語大詞典》:叫呶
喧哗叫闹。 唐 柳宗元 《平淮夷雅》之一:“狂奔叫呶,以干大刑。” 清 赵翼 《稚存招同里中老人宴会》诗:“兴来拇阵轰,叫呶角胜败。” 清 朱彝尊 《曹先生溶挽诗》:“昔岁投荒徼,芳莚恣叫呶。”
分類:喧哗
《國語辭典》:匈匈  拼音:xiōng xiōng
1.喧哗、吵嚷。《庄子。在宥》:「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2.动乱不安。《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南史。卷七十。循吏传。沈瑀传》:「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國語辭典》:纷呶(紛呶)  拼音:fēn náo
纷乱喧哗。宋。苏辙 蜀论:「叫号纷呶,奔走告诉,以争豪釐曲折之际。」
分類:纷乱喧哗
《漢語大詞典》:欢呶
喧哗叫闹。《诗·小雅·宾之初筵》“载号载呶” 毛 传:“号呶,号呼讙呶也。”宋史·孝宗纪:“军民讙呶者,执送大理寺鞫之。”《花月痕》第四八回:“正待説下,忽四边人声汹汹,万马齐奔,又像白天斗法时讙呶。”
分類: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