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结喉(結喉)  拼音:jié hóu
男性在青春期后,于颈部前面,由喉部甲状软骨所构成的隆起物。也称为「喉结」。
《國語辭典》:衿喉  拼音:jīn hóu
衣领和咽喉。比喻关键、险要的地方。《新唐书。卷一五四。李晟传》:「三州刺史,各勒兵以通蜀汉衿喉。」也作「襟喉」。
《國語辭典》:啭喉(囀喉)  拼音:zhuǎn hóu
善转折的喉音。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昭曰:『欲请表弟歌。』坐中又笑。及啭喉一发,乐人皆大惊,曰:『此必李八郎也。』」
《漢語大詞典》:喉吭
犹咽喉。喻指交通要道。 明 沈周 《题长江万里图》诗:“ 真州 阔州 列两厢, 金 焦 嶪嶻当喉吭;直吞天脉纳海口,有若万邦来会王。”
《骈字类编》:香喉
唐 崔珏 美人尝茶行 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
《漢語大詞典》:枯喉
干渴的咽喉。多用以形容渴而欲饮。 元 郝经 《怀素青帘斗将二帖歌》:“见我酒酣使题评,快饮数钟浇枯喉。” 清 黄遵宪 《养疴杂诗》之四:“分付驯猿攀摘去,渴茶渴酒正枯喉。”
分類:干渴咽喉
《国语辞典》:润喉(润喉)  拼音:rùn hóu
滋润喉咙使不乾渴。如:「为能全力投入选战,各候选人都有一套护嗓的润喉秘方。」
分类:滋润喉咙
《漢語大詞典》:喉啭(喉囀)
亦作“ 喉转 ”。
(1).古代一种特殊的发声技艺。能模仿笳、箫等乐器的演奏声。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时都尉 薛访 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囀引声,与笳同音。” 三国 魏 曹丕 《答繁钦书》:“﹝今之妙舞清歌﹞固非车子喉囀长吟所能逮也。”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繁钦”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钦 ( 繁钦 )既长於书记,又善为诗赋。其所与太子书,记喉转意,率皆巧丽。”
(2).指歌唱。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乐府一:“ 澶渊 营妓,有一二擅喉转之技者,唯以‘此花开后更无花’为酒乡之资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晋 会稽 夏仲御 能作水戏……以足扣船,引声喉囀,清激慷慨。”
《漢語大詞典》:玉喉
美妙的歌喉。 唐 李贺 《洛姝真珠》诗:“玉喉窱窱排空光,牵云曳雪留 陆郎 。”
分類:美妙歌喉
《國語辭典》:喉音  拼音:hóu yīn
1.气流受阻于声带所发出的辅音。依发音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喉塞音和喉擦音两种。
2.古韵学中七音之一。如三十六字母中的晓、匣、影、喻四母。
《韵府拾遗 尤韵》:舂喉
宋史外国占城传占城国无城郭有县镇之名刑禁亦设枷锁当死者以绳系于树用梭抢舂喉而殊其首
《漢語大詞典》:咙喉(嚨喉)
喉咙。
分類:喉咙
《漢語大詞典》:喉转(喉轉)
见“ 喉囀 ”。
《漢語大詞典》:喉啭(喉囀)
亦作“ 喉转 ”。
(1).古代一种特殊的发声技艺。能模仿笳、箫等乐器的演奏声。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时都尉 薛访 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囀引声,与笳同音。” 三国 魏 曹丕 《答繁钦书》:“﹝今之妙舞清歌﹞固非车子喉囀长吟所能逮也。”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繁钦”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钦 ( 繁钦 )既长於书记,又善为诗赋。其所与太子书,记喉转意,率皆巧丽。”
(2).指歌唱。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乐府一:“ 澶渊 营妓,有一二擅喉转之技者,唯以‘此花开后更无花’为酒乡之资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晋 会稽 夏仲御 能作水戏……以足扣船,引声喉囀,清激慷慨。”
《分类字锦》:喉手
宋史庞安时传定阴阳于喉手配覆溢于尺寸寓九候于浮沉分四温于伤寒
分类:偶字
《國語辭典》:调喉(調喉)  拼音:diào hóu
胡言乱语。《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又来调喉,那里得有个鬼?」《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是这小夥子调喉,无过是他天性近这一家,又且耽在里头,所以转造转高,极穷了秘妙,却又撰出见神见鬼的天话哄著愚人。」
《漢語大詞典》:调喉舌(調喉舌)
犹言调唇弄舌。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噤声,我跟前调喉舌。” 明 无名氏 《破风诗》第三折:“这廝无礼也,向我跟前调喉舌。”亦省作“ 调喉 ”。 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四折:“你又来调喉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狄氏 笑道:‘又来调喉,那里得有个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