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唢呐(嗩吶)  拼音:suǒ nà
乐器名,吹管乐器。古觱篥之属,本回族乐器,原名「苏尔奈」。以木管为身,由细渐粗,上开八孔。木管上端为一细铜管,细铜管前端可套以芦苇制哨子。木管下端承接一个铜质的喇叭口。音色高亢宏亮。今常见于北管、客家八音。现代国乐合奏与独奏,常分为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等不同调性唢呐。
《国语辞典》:木唢呐(木唢呐)  拼音:mù suǒ nà
乐器名,吹管乐器。流行于维吾尔族。历史久远,新疆克孜尔石窟寺里的壁画中有伎乐人吹奏唢呐的形象,可能是其前身。现代木唢呐通体由整木旋制,下成喇叭口状,全长约四十公分,管身开七个按音孔,音色圆润,稍带鼻音,通体刻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别具特色。也称为「苏尔奈」。
《国语辞典》:唢呐草(唢呐草)  拼音:suǒ nà cǎo
植物名。虎耳草科唢呐草属,多年生草本。多生长于阴湿之地,叶心形或肾状心形,不明显五至七浅裂,茎叶均生腺毛。疏穗状花序,花瓣羽状深裂。产东亚至北美。
《漢語大詞典》:琐呐(瑣呐)
即唢呐。簧管乐器。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簧考:“簧即歗子,通俗文为哨子,喇叭、琐呐、口琴皆有之。”
《國語辭典》:文场(文場)  拼音:wén cháng
1.文士会集的处所。《晋书。卷三四。杜预传。赞曰》:「元凯文场,称为武库。」唐。萧颖士 赠韦司业书:「今朝野之际,文场至广,掞藻飞声,森然林植。」
2.科举考试的场所。唐。王起〈和周侍郎见寄〉诗:「贡院离来二十霜,谁知更忝主文场。」
3.总称戏曲乐队所用的管弦乐器。文场除为唱腔伴奏外,并演奏器乐曲牌、过门等过场音乐。一说称旧时演奏弦乐的乐师。
《漢語大詞典》:吹吹
方言。唢呐之类。川剧《拉郎配》第六场:“我是吹鼓手有吹吹为凭。他们要请我吹,我实在帮不到忙,你们看,嘴皮都吹肿啰!”
《國語辭典》:节节高(節節高)  拼音:jié jié gāo
1.民间风俗在正月初一插冬青、柏枝、芝麻梗于屋檐上,以祈求日日上进,称为「节节高」。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熙朝乐事》。
2.曲牌名。南曲入南吕宫,北曲入黄钟宫,管色配六字调或凡字调。
《漢語大詞典》:八音会(八音會)
北方农村的一种业余音乐组织。其乐器有锣、鼓、钹、笙、笛、唢呐、二胡等。 赵树理 《新食堂里忆故人》:“他们都爱好民间音乐,八音会的乐器长期存在他们家里。”《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勤俭办社建设山区》:“社里还设置了图书馆……并且有八音会、读报组等学习和文化娱乐组织。”
《漢語大詞典》:锁呐(鎖呐)
亦作“ 锁哪 ”。 唢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 明 王磐 《朝天子·咏喇叭》曲:“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什物》《在阁知新录》:“近乐器中有锁呐, 正德 时词曲作唆哪,盖后起之名,故字体随人书也。” 茅盾 《子夜》二:“风吹来外面‘鼓乐手’的锁呐和笛子的声音,也显得异常悲凉。”
《漢語大詞典》:雁落沙滩(雁落沙灘)
唢呐曲。起源于 陕西 民间。以双唢呐模拟群雁飞鸣而下的情景,曲调悲壮。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两个吹鼓手吹起《雁落沙滩》的调子,锣鼓也响了。哀乐对于 萧队长 ,对于所有的在场的悲痛的人,都好像好一些似的。”原注:“雁落沙滩:悲调。”
《国语辞典》:百鸟朝凤(百鸟朝凤)  拼音:bǎi niǎo cháo fèng
乐曲名,为传统唢呐名曲,取各种禽鸟来朝见凤凰之意,流传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特色为模仿各种禽鸟的鸣叫声,象徵百鸟朝见凤凰之和鸣,节奏热烈、欢快。
《漢語大詞典》:金口角
乐器名。即唢呐。形似喇叭。因其两端以铜为口,故名。北堂书钞卷一二一引 晋 陶侃 表:“伏维武库倾荡,宿卫有闕,輒简选其差可奉献金口角一双。”
《漢語大詞典》:六场通透(六場通透)
亦称“ 六场通头 ”。 戏曲术语。谓于文(唱)、武(打)、吹(笛、唢呐)、拉(胡琴)、弹(月琴、三弦)、打(锣鼓)等六种技艺无一不精。一说六场专指六种乐器的演奏,即文场的胡琴、月琴、南弦子,武场的单皮、大锣、小锣。 梅兰芳 许姬传 《舞台生活四十年》一集第五章:“他素性爱好戏剧,场面上鼓板、胡琴、唢呐、海笛都拿得起来,可称六场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