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吹唇(吹脣)  拼音:chuī chún
吹口哨。《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并有鼙角,吹唇沸地。」
分類:吹口哨
《國語辭典》:唇脂(脣脂)  拼音:chún zhī
化妆时涂于嘴唇上的油膏。某些唇脂专作滋润嘴唇,不使冻裂,如护唇膏。
分類:化妆品
《國語辭典》:点唇(點脣)  拼音:diǎn chún
以唇脂涂抹在嘴唇上。多以丹朱为原料。
《漢語大詞典》:喉唇
喻指宫廷中与帝王亲近的重要职位。 汉 孔融 《卫尉张俭碑铭》:“圣主克爱,命作喉脣。”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献替帷扆,实掌喉脣。”南史·刘湛传:“此四贤一时之秀,同管喉脣,恐后世难继。”周书·武帝纪下:“阉竖居阿衡之任,胡人寄喉脣之重。”
《国语辞典》:红唇(红唇)  拼音:hóng chún
红润的嘴唇。《金瓶梅》第三一回:「众人睁眼观看,官哥儿穿著大红叚毛衫儿,生的面白红唇,甚是富态。」
《韵府拾遗 真韵》:小唇(小唇)
李贺诗团鬓分蛛巢秾眉笼小唇
《漢語大詞典》:点绛唇
亦作“ 点絳脣 ”。
1.词调名。 南朝 梁 江淹 《咏美人春游》:“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絳唇。”后词名取此。又名《点樱桃》。双调,有四十一字、四十二字、四十三字诸体。参阅《词谱》卷四。
2.曲牌名。《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仙吕调隻曲》:“按《点絳脣》原出於词体,南调引内,用词之全闕,即《琵琶记》‘月淡星稀’可証。 元 人将词之前半闕通章叶韵,为北调体,即首闕通行之格也。第三闕, 董解元 《西厢》係北调,亦用南体,仅见於此。”
《漢語大詞典》:檀唇(檀脣)
红唇。多形容女子嘴唇。 唐 秦韬玉 《吹笙歌》:“檀脣呼吸宫商改,怨情渐逐清新举。” 宋 秦观 《南歌子》词之三:“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重点檀脣臙脂腻,匆匆挽个抛家髻。”
《国语辞典》:鬓唇(鬓唇)  拼音:bìn chún
鬓边。唐。杜甫〈丽人行〉:「头上何所有,翠微㔩叶垂鬓唇。」
分类:杜甫
《骈字类编》:膏唇(膏唇)
后汉书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拭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唐书武平一传自顷权贵猜防外和内离怨结姻娅疑生骨肉邀荣之徒诡献忠款膏唇之伍苟输谗计胁肩邸第之中噤颐媪宦之侧
《漢語大詞典》:焦唇(焦脣)
见“ 焦脣乾舌 ”。
《漢語大詞典》:焦唇乾舌
亦作“ 焦唇乾舌 ”。 谓忧心如焚,唇舌亦为之干枯。《孔子家语·屈节》:“孤尝不料力而兴 吴 难,受困 会稽 ,痛於骨髓,日夜焦唇乾舌,徒欲与 吴王 接踵而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孤﹞痛入於骨髓,日夜焦脣乾舌,徒欲与 吴王 接踵而死。”脣,一本作“ 唇 ”。亦省作“ 焦脣 ”。后汉书·何敞传:“朝廷焦脣,百姓愁苦。”
《國語辭典》:花唇(花脣)  拼音:huā chún
花言巧语。《董西厢》卷二:「俺又本无心,把你僧家混耗,甚花唇儿故来相恼?」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休卖弄花唇,你不曾把鎗刀剑戟抡。」
《漢語大詞典》:湖唇(湖脣)
湖边。脣,同“ 唇 ”。 张素 《题亚子分湖归隐图》诗:“我家在湖脣,绕屋千垂杨。”
分類:湖边
《漢語大詞典》:鼓唇
鼓动唇舌。 明 王世贞 《慰明卿再谪长短歌二章和李于鳞》:“何方魑魅不抚掌,何处猿猱不鼓脣。”
分類:鼓动唇舌
《漢語大詞典》:上唇
昆虫和甲壳动物以及其它节肢动物的上面的或者前方的唇,包括单一的一块或者一片,紧接着上颚的前方或者上面
一些兰花唇瓣的顶生裂片
一个上唇鳞片或者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