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咬文嚼字  拼音:yǎo wén jiáo zì
1.在词句上斟酌推敲。元。乔吉〈小桃红。瓠犀微露玉参差〉曲:「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好词,好词。关情之处,令人泪落,真一时名手!怪不得他咬文嚼字,明日元宵佳节,正须好词,不免赦其罪犯,召他转来,为大晟乐正,供应词章。」也作「咬言咂字儿」、「咬文咂字儿」。
2.讥笑士人迂腐而不知变通。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隋唐演义》第六回:「如遇患难,此辈咬文嚼字之人,只好坐以待毙,何足为用?」
3.形容卖弄文才、装腔作势。《金瓶梅》第五○回:「见他在人前铺眉苫眼,拿班做势,口里咬文嚼字,一口一声只称呼他薛爷。」《红楼梦》第二七回:「他们必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著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
《漢語大詞典》:咬文嚼字(齩文嚼字)
同“ 咬文嚼字 ”。 清 杨懋建 《京尘杂录·长安观花记》:“然对客无齩文嚼字态。”《何典》第六回:“你只晓得读了几句死书,会齩文嚼字,弄弄笔头。”
《漢語大詞典》:书语(書語)
(1).书传中的话。常含有引经据典、咬文嚼字之义。隋书·李密传:“ 密 与 化及 隔水而语, 密 数之…… 化及 默然,俯视良久,乃瞋目大言曰:‘共你论相杀事,何须作书语邪?’” 清 葆光子 《物妖志·虎》:“ 澄 欲举令以观女意,执盃曰:‘请徵书语。’”
(2).指书信中的话语。
《漢語大詞典》:者也之乎
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问黄金谁买《长门赋》,好不直钱也者也之乎。”
《國語辭典》:之乎者也  拼音:zhī hū zhě yě
1.之、乎、者、也为文言文中常用的四个语助词。故以之乎者也指读书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敦煌零拾。俚曲三种。叹五更》:「之乎者也都不识,如今嗟叹始悲吟。」
2.宋太祖亲自规划首都的外城,一日独与韩王赵普视察工程,走到南门,门额上题「朱雀之门」,太祖问为何不只写「朱雀门」,而多个「之」字,赵普答道:「『之』是语助词呀!」太祖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典出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中》。后用以讥讽读书人只知道咬文嚼字,而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一个生意人家,只见这些之乎者也的人来讲呆话,觉得可厌,非止一日。」也作「者也之乎」。
《國語辭典》:咬姜呷醋(咬薑呷醋)  拼音:yǎo jiāng xiá cù
形容缩衣节食、省吃俭用。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礼祠主膳,淡吃齑面;兵职驾库,咬姜呷醋。」《平妖传》第一二回:「只恐使用不来,路上咬姜呷醋,件件省缩。」
分類: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