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和难(和難)
和解冤仇。周礼·地官·调人:“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凡和难,父之讎,辟诸海外;兄弟之讎,辟诸千里之外。” 郑玄 注:“难,相与为仇讎;谐,犹调也。”
分類:和解冤仇
《漢語大詞典》:开析(開析)
(1).劈开。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毛 传:“维斧可以开析之。”
(2).得到启发和解悟。 汉 蔡邕 《太傅胡公碑》:“其诱人也,恂恂焉,怡怡焉,能使蒙惑开析,伪戾优顺,逸惰勤信。” 唐 张说 《中书令逍遥公墓志铭》:“其与人也,温良善诱,仁恕多容,俾夫顽蔽开析,愎鷙扰从。”
(3).分析。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既而上顾问之, 晦叔 方为之开析可否,语简而当。”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三:“自非守臣开析利害,达於圣聪,而陛下惻然主张,特发圣训,厥弊无由可革。”
《漢語大詞典》:解斗(解鬭)
谓使争斗的双方和解。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布 性不喜合鬭,但喜解鬭耳。”
《漢語大詞典》:获成(獲成)
(1).得到和解。左传·文公十七年:“四年二月壬戌,为 齐 侵 蔡 ,亦获成於 楚 。” 杨伯峻 注:“ 沈钦韩 《补注》云:‘此追引 郑 事。 齐桓 之时, 郑国 从 齐 ,而亦间成於 楚 。’”
(2).得到成功;完成。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 王隐 ﹞家贫无资,书未遂就,乃依征西将军 庾亮 於 武昌 , 亮 给其纸笔,由是获成,凡为晋书八十九卷。”
《漢語大詞典》:和释(和釋)
和解,消除。 前蜀 杜光庭 《马师穆尚书土星醮词》:“和释寃仇,销平殃对。” 前蜀 杜光庭 《汉州太尉于仙居醮词》:“往债前寃,未蒙和释。”
分類:和解消除
《國語辭典》:劝和(勸和)  拼音:quàn hé
调解争议,使归和好。《水浒传》第三五回:「宋江把上件事都告诉了,『就与二位劝和如何?』二位壮士大喜,都依允了。」也作「劝架」。
分類:和解
《國語辭典》:说和(說和)  拼音:shuō he
调解双方的争执。《孔子家语。卷五。入官》:「善政行易,而民不怨;言调说和,则民不变。」
《國語辭典》:考释(考釋)  拼音:kǎo shì
对古文物作考證并解释。
《漢語大詞典》:论解(論解)
(1).论说和解释。后汉书·延笃传:“ 篤 论解经传,多所駮正,后儒 服虔 等以为折中。” 梁启超 《改用太阳历法议》:“其有以忤俗骇民为疑者,吾将别著论解之。”
(2).谓据理申辩使之解脱(罪责)。宋史·曾肇传:“諫官 陈瓘 、给事中 龚原 以言得罪,无敢救, 肇 极力论解。”
(3).处理解决。《元典章·刑部十五·听讼》:“诸论诉婚姻家财田宅债负,若不係违法重事,并听社长以理论解,免使妨废农务,烦紊官司。”
《漢語大詞典》:详解(詳解)
(1).推断和解释。 清 李渔 《蜃中楼·耳卜》:“大家记了这隻曲子,回到家中,慢慢的详解就是。”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我这点学却也有几分自信,怎的今日卜得这一卦,我竟有些详解不来?”
(2).详细注释。
《漢語大詞典》:解割
谓和解而消除怨恨。刘知远诸宫调·知远走慕家庄沙佗村入舍:“ 洪信 、 洪义 嗔怒尚难消,不能解割。”
《漢語大詞典》:私和
古代犯刑事禁律之一。谓刑事案件不经官断而私自和解。文献通考·刑六:“凡有杀伤人处,如都保不曾申官,州县不差官检覆及家属受财私和,许诸邑人告首。”《明律·刑律·尊长为人杀私和》:“凡祖父母、父母及夫若家长为人所杀而子孩妻妾奴婢等雇工人私和者,杖一百。徒三年。” 清 李渔 《比目鱼·征利》:“他们进去私和,这状子递不成了。”
《國語辭典》:根据地(根據地)  拼音:gēn jù dì
凭恃、依据的地方。多指事物据以发展的主要中心。如:「宋江等人啸聚山林,以梁山泊为根据地。」《清史稿。卷一三八。兵志九》:「故创练海军,以威海、旅顺为根据地。」
《漢語大詞典》:贿和(賄和)
送钱财买得和解。 樊增祥 《批刘德礼呈词》:“昨据 王悦仁 呈称:尔等於五月朔刀伤其子 王福来 ,贿和寝事。”
《国语辞典》:合局  拼音:hé jú
和解、和好。《醒世姻缘传》第一九回:「你三个听我说,合了局罢!」
分类:和解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