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呈递(呈遞)  拼音:chéng dì
上呈递送。如:「请派员呈递公文,由长官裁示相关事宜」、「驻外使节向地主国元首呈递到任国书。」《六部成语注解。刑部》:「不违揭帖:呈递揭帖俱系正论,并无违法之词也。」
分類:呈递呈送
《漢語大詞典》:递申(遞申)
犹呈递。 宋 韩琦 《论青苗》:“如不愿请领,即具结罪状,入马递申,以凭选官晓諭。”
分類:呈递
《漢語大詞典》:投状(投狀)
呈递文状。梁书·武帝纪上:“必须画刺投状,然后弹冠。”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建隆 初,詔 五代 时命官投状叙理,復命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胡注失收考异》:“有 李晟郢 劝 怀光 归,投状云:‘今 怀光 即欲束身。’”
分類:呈递文状
《國語辭典》:投劾  拼音:tóu hé
古代官员引罪自责,呈递辞职文书。宋。苏轼〈春菜〉诗:「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
《國語辭典》:通事  拼音:tōng shì
1.朝觐聘问的外交事务。《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2.替人传达请谒的事。
3.处理事务。南朝梁。武帝 赠谥裴子野诏:「文史足用,廉白自居,劬劳通事,多历年所。」
4.翻译外国语言的人员或官吏。《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通事翻给奥斯哥等三人听了,三人连连点首。」
《漢語大詞典》:投牒
(1).呈递诉状。北齐书·魏收传:“众口諠然,号为‘秽史’,投牒者相次, 收 无以抗之。”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以 彦泽 之罪宣示百官,问应死否,皆言应死。百姓亦投牒争疏 彦泽 罪。”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董伯念:“ 彭 为令负清劲名,在西臺亦錚錚者,巡方入 苕 ,诸仇 董 者,争先投牒,填塞途巷。”
(2).呈递文辞。旧唐书·杨绾传:“自古哲后,皆侧席待贤;今之取人,令投牒自举,非经国之体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宾兴考试》:“至于 隋 ,置进士科,专试文词,皆投牒自进。”
(3).投弃授官的簿录。借指弃官;辞职。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投牒归隐,未尝岩栖谷饮;而盘桓斗室,竟岁不履城市。”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哲兄公祖竟未得一见,昨在 杭 ,知其已投牒欲归,不知还都下乎,抑竟归山也?”
《漢語大詞典》:通进(通進)
向上呈递。宋史·职官志一:“章奏至,则受而通进,俟颁降,分送所隶官司。”
《漢語大詞典》:通辞(通辭)
(1).呈递书面意见。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大明 时,资供丰厚,而用常不足,赊市百姓物,无钱可还。民有通辞求钱者,輒题后作‘原’字。”
(2).传达话语。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 唐 贾公彦 疏:“未行纳采已前,男父先遣媒氏女氏之家,通辞往来,女氏许之,乃遣使者行纳采之礼。” 唐 元稹 《卢十九子蒙吟卢七员外洛川怀古六韵命余和》:“寓目终无限,通辞未有因。”《九尾龟》第十八回:“只见他盈盈欲语,羌巧笑以含情;怯怯回眸,欲通辞而未敢。”
《漢語大詞典》:上簿
谓呈递文状,接受审问或质讯。汉书·李广传:“大将军长史急责 广 之莫府上簿。 广 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颜师古 注:“簿,谓文状也。”
《漢語大詞典》:通呈
(1).通报呈递。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近復手啟,言 蒋偕 事,必已通呈。”《醉醒石》第十回:“ 陈箎 买了捕人捕官,竟卸在龟子身上,通呈上司。”
(2).掌管宾客往来联络事务的人。南史·夷貊传上·天竺迦毗犁国:“ 琳 著高屐,披貂裘,置通呈书佐,权侔宰辅。”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通呈,典謁之职。”
《國語辭典》:插状(插狀)  拼音:chā zhuàng
将状词投入告状箱。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你去到黄昏插状来,咱两个白日里难说话。」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也不索官中插状衙中告,只消得二指阔纸提条。」
《國語辭典》:公呈  拼音:gōng chéng
经公众署名后呈给政府的公文。
《漢語大詞典》:交牒
交相呈递公文。 唐 韩愈 《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 宣 、 歙 、 池 之使与 浙东 使交牒署君从事。”
《国语辞典》:呈给(呈给)  拼音:chéng gěi
上呈递给。如:「他将这封信呈给上级,以表明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