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同心同德  拼音:tóng xīn tóng dé
同一心意,同一信念。指思想、行动一致。《书经。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金史。卷二。太祖本纪》:「朕得天下,皆我君臣同心同德以成大功。」也作「同德同心」。
《漢語大詞典》:同心协德(同心協德)
同“ 同心同德 ”。 唐 颜真卿 《祭伯父豪州刺史文》:“﹝ 真卿 ﹞与 杲卿 同心协德,亦著微诚。”
《漢語大詞典》:同心协济(同心協濟)
见“ 同心共济 ”。
《國語辭典》:同心协力(同心協力)  拼音:tóng xīn xié lì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梁书。卷四五。王僧辩传》:「讨逆贼于咸阳,诛叛子于云梦,同心协力,克定邦家。」《三国演义》第八一回:「今汝二人亦是昆仲之分,正当同心协力,共报父雠,奈何自相争竞,失其大义。」也作「同心并力」、「同心合力」、「协力同心」。
《漢語大詞典》:同心叶力
同“ 同心协力 ”。 宋 欧阳修 《论乞主张范仲淹富弼等行事札子》:“臣闻自古帝王致治,须待同心叶力之人。”
《漢語大詞典》:同心一德
同“ 同心同德 ”。 明 李东阳 《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迹》:“君臣上下同心一德,则平居有所裨益,缓急有所倚仗。” 清 鲁一同 《盖宽饶论》:“以 宣帝 之明, 魏侯 为相,同心一德,而使国有杀諫之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此时财政外交困难已极,我军民同心一德,犹惧颠危。”
《漢語大詞典》:同心一力
同“ 同心协力 ”。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今欲徙水北营,合于水南,同心一力,人自为战,何有不克哉?”后汉书·吴汉传:“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
《漢語大詞典》:同心一意
心志一致。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肃 请得奉命弔 表 二子……及説 备 使抚 表 众,同心一意,共治 曹操 。”
分類:心志一致
《國語辭典》:同心戮力  拼音:tóng xīn lù lì
齐心合力。《宋史。卷一一四。礼志十七》:「与其束手待毙,曷若并计合谋,同心戮力,奋励而前。」《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今日之事,皆赖诸君同心戮力,共成伯业。」也作「戮力同心」。
分類:齐心合力
《國語辭典》:同心圆(同心圓)  拼音:tóng xīn yuán
数学上指同一平面上,圆心相同而半径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圆。
《漢語大詞典》:同心长命缕(同心長命縷)
编有两心交搭状的五彩丝带,旧时系于臂上,用以驱邪。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三折:“繫同心长命缕,佩辟恶赤灵符。”
《國語辭典》:同心僇力  拼音:tóng xīn lù lì
齐心合力。《明史。卷一六九。王直传》:「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与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灭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耻。」《水浒传》第八八回:「全靠你等众弟兄同心僇力,来日必行。」也作「戮力同心」。
《漢語大詞典》:同心竭力
同“ 同心毕力 ”。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陛下诚有意於此,臣等敢不同心竭力,对扬而行之。”
《漢語大詞典》:同心脍(同心膾)
旧时七夕所制脍肉。相传七夕牛郎织女相会,故名。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洛阳岁节:“﹝ 洛阳 人家﹞乞巧,使蜘蛛结万字,造明星酒,装同心膾。”
《漢語大詞典》:同心毕力(同心畢力)
齐心尽力。东观汉记·任隗传:“ 永元 初,外戚秉权,朝臣畏悚,莫敢抗者,惟 隗 与 袁安 同心毕力,数犯颜諫。”
分類:齐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