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8,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祔祀
卜禘
不迁之庙
《漢語大詞典》:祔祀
(1).在祖庙内后死者附于先灵下合祭。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皇后入庙之制:“古制,后先帝崩,则祔祀於庙,设位於其姑下,然遇行祫祭之礼,动多关碍。”清史稿·礼志六:“嗣领侍卫内大臣 尹德 ,尚书 阿里衮 及其夫人, 乾隆 时并祔祀云。”
(2).泛指配享,附祭。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畺殉难记下:“又据《朱将军神道碑》言, 大金河 副将 阿木穰 、 瓦土寺 守备 喀克哩 先于攻郡时阵亡,祔祀将军庙。”
《漢語大詞典》:卜禘
占卜择定禘祭的日期。禘为天子五年一度合祭祖先的大祭。礼记·学记:“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郑玄 注:“禘,大祭也。” 孔颖达 疏:“禘是大祭,必先卜。”
《漢語大詞典》:不迁之庙(不遷之廟)
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唐 元稹 《迁庙议状》:“若以为后代有功有德者,尽为不迁之庙,则 成 康 措刑, 宣王 中兴, 平王 东周 之始王,并无不祧之説,岂非有功有德者哉?”参见“ 不祧 ”。
《國語辭典》:不祧  拼音:bù tiāo
一种古代庙制。古时要把世次过远的祖先神主,陆续迁于太祖庙合祭,称为「祧」,只有创业的始祖是永不迁移的,称为「不祧」。后比喻永久不废之意。《宋史。卷一○六。礼志九》:「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大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