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坐支
一种财经制度。(1) 清 制,凡各省、道、府以下官俸、役食、铺兵工食、驿站料价等,都摊征于民,编入地丁征收,到支用时,就在编征项下支付,称为“坐支”。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惟是州县养廉,大者无过千两,盖与坐支各款,均属办公不可少之费。”(2)民国政府曾规定,机关单位经财政部同意,可以从其征收的税款中支付一部分抵充支出,称为“坐支”。1936年停止坐支制。(3)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现金管理的企业单位,在银行的同意下从自己业务收入的现金中直接支付的一种方式。我国政府《中央金库条例》第四条规定:凡一切国家财政收入,均须由经收机关照规定期限,全部缴纳同级金库,除有特别规定者外不得坐支抵解及自行保管。
《國語辭典》:会试(會試)  拼音:huì shì
古代科举制度,乡试第二年会集各省举人于京师应试,称为「会试」。《明史。卷七○。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
《國語辭典》:院试(院試)  拼音:yuàn shì
科举考试之一。即童生于贡院内考试。
《國語辭典》:督学(督學)  拼音:dū xué
督察学校教学情形的行政人员。
《漢語大詞典》:南米
南方各省漕粮的总名,旧时的一种实物税。自南方征得粮米,经漕运至京师等地,供官军食用。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彼既以南米供给驻防,亦知民志不怡,而不得不藉美名以媚悦之。”参见“ 南漕 ”。
《漢語大詞典》:南漕
即南粮。清史稿·食货志三:“前命截留南漕二十万贮 天津 水次各仓备用。”参见“ 南粮 ”。
《漢語大詞典》:省札
同“省劄”。古代中枢各省的文书。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六:“其登科时年甚少,復中法科,继闻以法科进者不大拜,悔之,不受省札。”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伯美:“省札既下, 吴农丞 辨析状云:‘ 革 弟 蒙 ,分符罔功,以病丐祠。增秩改麾,既被缴驳,圣恩宽大,遂畀祠廪。’”
《漢語大詞典》:省掾
中枢各省的佐治官员。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行香》:“ 文宗 朝,省掾奏设斋行香。事无经据,乃罢。”
《國語辭典》:部院  拼音:bù yuàn
1.清代各省巡抚,多半兼兵部侍郎及都察院副都御史,故称为「部院」。
2.称中央各部与各院。
《國語辭典》:明远楼(明遠樓)  拼音:míng yuǎn lóu
1.南宋宫中的楼阁。
2.清代的各省试院,在至公堂前设置的高楼。
《國語辭典》:鼓书(鼓書)  拼音:gǔ shū
一种旧时的说唱艺术。由表演者一面击鼓板,一面唱说故事。参见「打鼓说书」条。
《國語辭典》:车灯(車燈)  拼音:chē dēng
1.装配在车上的灯。有照明、示警等功能。
2.一种流行于西南各省的民间曲艺。由二至五人演出,边歌边舞,旁边有帮腔助唱,唱词以七字句为主,用锣、鼓、二胡、四胡等伴奏。多在节庆、庙会时演出。
《國語辭典》:秦腔  拼音:qín qiāng
1.一种流行于西北各省区的板腔体剧种。在同州梆子的基础上,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而成为秦腔。也称为「陕西梆子」。
2.北方梆子的统称。
《漢語大詞典》:验到(驗到)
清 代吏部查验各省至京官员的年貌等。《六部成语·吏部·验到》:“各省来京引见之员,到京后,即赴吏部报知,而部官验其年貌,曰验到。”
《漢語大詞典》:北卷
明 清 科举对北方各省会试试卷的统称。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北卷:“今制,科场分南卷、北卷、中卷。”原注:“《实録》: 洪熙 元年八月乙卯,行在礼部,奏定科举取士之额,南士取十之六,北士取十之四,后又令南北各退五卷为中卷。”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六:“按 明 洪熙 元年会试进士,不过百名。南卷取十之六,北卷取十之四…… 山东 、 山西 、 河南 、 陕西 、 顺天 、 保定 、 真定 、 河间 、 大名 、 永平 、十三省府, 延庆 、 保安 二州, 辽东 、 大寧 、 万全 三都司,为北卷。”
《国语辞典》:考差  拼音:kǎo chāi
清代时经考试而分派至各省担任学政或主考官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