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1052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秘阁校理、右司谏、权知开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图》论用人是非,忤吕夷简,出知饶、润、越三州。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改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守边数年,负防御西夏重任。庆历三年,入为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官终户部侍郎、知青州。卒谥文正。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
全宋诗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历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词学图录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庆历间授参知政事,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词一卷,见《彊村丛书》。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举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名。历秘阁校理、右司谏、知睦州、苏州、权知开封府。直言立朝,屡遭贬黜。历知饶、润、越州,进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与韩琦、文彦博等俱为陕西名帅。庆历三年,除枢密副使,寻拜参知政事。针对北宋建立以来形成的积弊,主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五年,罢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改知邓、杭、青、颍诸州。皇祐四年卒,谥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尺牍五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人,字渊叔,自号醉吃,盖醉其酒吃其口,是公之自道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僧。江苏吴江人,俗姓潘,字雁黄,号吃雪子。九岁为沙弥,既长,入灵岩寺为弟子。能画老松怪石。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大涵,字雁黄。姓潘氏,吴江人也。九岁出家,习诵梵典,聪颖过人,能通大义。既长入灵岩,从师继起,游南岳,禅理文心,俱极超妙。有名于时,俗僧忌之,谋折其足,乃夜遁走。大雪中,饥则搏雪食之,自号“齧雪子”。后住雁荡山,又入黄山,因字“雁黄”,其在黄山,闻伐木声,丁丁静中有悟,盗击之不死。后居海宁安国寺,陈中丞元龙抚粤西,招之游罗浮,归至肇庆鼎湖山,示微疾,说偈而化,塔在桂林栖霞寺傍。著有《黄山草》、《西湖草》、《补陀南参集》、《弹指集》、《桂罗壮游集》、《盐官剩草》,皆已刻,陈元龙为之塔志,见于《别乘》。
萨婆吃隶奢
【佛学大辞典】
(杂名)译曰一切烦恼。见大日经疏十。梵Sarva-klesa。
逻吃洒
【佛学大辞典】
(术语)Laks!an!a,又作逻乞洒,椤乞尖拿。译曰相。事物之诸相也。大日经七曰:「梵云逻吃洒,此翻为相。」演密钞八曰:「梵语逻乞洒,此释为相。」梵语杂名曰:「相,罗乞尖拿。」
一人吃斋,十人念佛
【俗语佛源】
吃斋、念佛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基本内容。「斋」的本义是「过午不食」,也叫「不非时食」,属于出家人的戒律。大乘佛教提倡不肉食(包括不食五辛),「斋」的意义也就转化为吃素食。原始佛教主张念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认为一佛即一切佛,主张念十方三世一切佛。自净土宗盛行以来,「念佛」多专指念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俗语「一人吃斋,十人念佛」,谓一个人虔诚地信佛修持,身体力行,便能够带动许多人向善学法。如《平妖传》第七回:「常言道:一人吃斋,十人念佛。因这杨巡检夫妻好道,连这老门公也信心的。」(李明权)
吃十方
【俗语佛源】
出家人靠信徒布施、化缘度日,俗称「吃十方」。此外,出家人云游各处,可在十方丛林中挂单,免费食宿,这是「吃十方」的又一层意思。佛经上称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的空间为「十方」或「十方世界」。如《无量寿经》卷下:「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又,接待四方僧人的寺院及其庙产等,称为「十方丛林」或「十方常住」。《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谓:「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体通四方。」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寺僧平时吃著十方,此际料没有凌波出险、载米上门的了。」又如吴 《朱元璋传》第一章二:「和尚吃十方,善男信女的布施吃不完。」又,靠和尚吃饭,俗谓之「吃十一方」,亦用作调侃话。如《品花宝鉴》第五十回:「仲清等不好再说,只得谢了一声说:『我们竟吃到十一方了!』」(李明权)
穷吃素,老看经
【俗语佛源】
「吃素」即「素食」。《汉书·霍光传》:「居道上不素食。」颜师古注云;「素食,菜食无肉也。」本谓居丧不肉食。后特指佛教徒持戒不食鱼肉荤腥。如唐·颜师古《匡俗正谬》卷三所说:「今俗谓桑门(佛教僧侣)斋食为素食。」原先,小乘教徒仍可吃「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和不为我而杀。大乘教对出家人禁一切肉食。「看经」即阅读佛经。佛门常劝信士「读诵大乘,近善知识」。佛经称为「法宝」、「法身舍利」。看经是佛教徒产生「正信」、「正见」并走上「正道」的主要途径。「穷吃素,老看经」应是世俗的一种偏见。不过,这句俗语的语词意义是说,环境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如元·杨瞿《刘行首》第二折:「你不知道闲官清,丑妇贞,穷吃素,老看经。我如今青春之际,我怎生出的家!」(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