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0,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号恸
故号
叫号
叫号
号名
封号
爵号
夜号
建号
啼号
一号
称号
号慕
鸡号
师号
《漢語大詞典》:号恸(號慟)
号哭哀痛。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翩翩孤嗣,号慟崩摧,发軫北 魏 ,远迄南 淮 。经歷山河,泣涕如頽。”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秦 既死,葬于 建康 。有 蜀 人 史叔夜 者,怀鸡絮,号慟墓前。” 清 钮琇 觚賸·睐娘:“ 睞 大号慟,絶而后甦。”
分類:号哭哀痛
《高级汉语词典》:故号
这种
《國語辭典》:叫号(叫號)  拼音:jiào háo
大声呼号。《后汉书。卷七七。酷吏传。董宣传》:「丹宗族亲党三十馀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
《漢語大詞典》:叫号(叫號)
(1).喊号子声。 韶华 《梁上君子》:“工地上的千百台机械的声响,更加沸腾起来了,劳动的叫号也更加嘹亮了。”
(2).叫顺序号。如:坐下等着叫号。
《漢語大詞典》:号名(號名)
标志;称谓;位号。周礼·夏官·大司马:“羣吏撰车徒,读书契,辨号名之用。” 郑玄 注:“读书契,以簿书校録军实之凡要。号名者,徽识,所以相别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朕尊万乘,毋其实,吾欲造千乘之驾,万乘之属,充吾号名。” 唐 韩愈 《原道》:“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 清 方苞 《书周官大司马四时田法后》:“大司马前期命修战法,茇舍、治兵,所辨号名旗物,畿以内毋漏焉。”
《國語辭典》:封号(封號)  拼音:fēng hào
封赐的爵号。《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郑恒是唐朝大官,夫人崔氏,皆有封号。」《红楼梦》第三七回:「李纨道:『我是封他「蘅芜君」了,不知你们如何?』探春道:『这个封号极好。』」
《漢語大詞典》:爵号(爵號)
(1).爵位的名号。 汉 扬雄 《剧秦美新》:“ 秦 餘制度, 项氏 爵号,虽违古而犹袭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六:“到 中平 六年, 史侯 登躡至尊, 献帝 未有爵号,为中常侍 段珪 等所执。”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 郑回 也叫王 蛮利 ,王是爵号,他的子孙自然列入贵族,参与政治。”
(2).指加封爵号。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 永初 元年,爵号太夫人为 新野君 ,万户供汤沐邑。”
《骈字类编》:夜号(夜号)
汉书郊祀志赞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号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统矣夜班彪王命论始起沛泽则神母号 以彰赤帝之符
《漢語大詞典》:建号(建號)
建立名号。谓自立或受封为侯王。汉书·蒯通传:“天下初作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袭,飘至风起。” 颜师古 注:“建号者,自立为侯王。”三国志·魏志·任城王彰传:“丈夫一为 卫 霍 ,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漢語大詞典》:啼号(啼號)
哭叫。礼记·杂记下“中路婴儿失其母焉” 汉 郑玄 注:“言其若小儿亡母啼号,安得常声乎?” 晋 陶潜 《庶人孝传赞》:“亲戚扶持晓諭,莫能移之,啼号益盛。” 明 袁宏道 《答毛太初书》:“远处荒村,儿女啼号。” 王西彦 《眷恋土地的人·在退却的路上》:“北岸是一片凄惨的啼号。”
《國語辭典》:一号(一號)  拼音:yī hào
1.编号的第一位。
2.厕所的代称。
3.每个月的第一天。
4.一帮、一批。《儒林外史》第二二回:「昨晚一号几十只船都湾在这里,那一个敢开?」
5.一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工艺有个粗细,惟有这一号纸,是做不出来的。」
《國語辭典》:称号(稱號)  拼音:chēng hào
称呼、名号。《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传》:「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后汉书。卷一一。刘盆子传》:「今将军拥百万之众,西向帝城,而无称号,名为群贼,不可以久。」
《漢語大詞典》:号慕(號慕)
孟子·万章上:“ 万章 问曰:‘ 舜 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 曰:‘怨慕也。’……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 大舜 见之矣。”后以“号慕”谓哀号父母之丧,表达怀恋追慕之情。北史·文苑传·樊逊:“父 衡 ,性至孝。丧父,负土成坟,植柏方数十亩,朝夕号慕。”新唐书·杨炎传:“父丧,庐墓侧,号慕不废声。” 宋 王禹偁 《记孝》:“徒跣既终,丧行有日矣,又遶坟号慕,几乎絶者数四。”
《骈字类编》:鸡号(鸡号)
宋 王庭圭 郭仲质南窗二首 其一 东风吹月下长汀,窗外鸡号天猝明。
《韵府拾遗 豪韵》:释道潜诗茆檐催日午篱落听鸡号成廷圭诗县斋博士最忧者中宵起听荒鸡号
《漢語大詞典》:师号(師號)
对道行出众的僧人所加的称号。 宋 司马光 《谕若讷》:“天下僧受师号何可胜纪,有能亲屈帝笔如 若訥 之光荣者乎!” 宋 苏轼 《乞子珪师号状》:“缘 子珪 先已蒙恩赐紫,欲乞特赐一师号,以旌其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