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狂叫
发狂似地大叫。法苑珠林卷九:“设遇饮食,亦不能受饥渴所恼,狂叫乱奔。”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使 王实甫 復生,看演此剧,非狂叫怒駡,索改本而付之祝融;即痛哭流涕,对原本而悲其不幸矣。” 茅盾 《子夜》七:“当他走进了大客厅前面的时候,听得汽车的喇叭呜呜地狂叫。”
《漢語大詞典》:鸡叫
公鸡的啼鸣——亦称“鸡啼”
《國語辭典》:叫绝(叫絕)  拼音:jiào jué
表示赞叹、激赏。如:「拍案叫绝」。《老残游记》第二回:「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纲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骈字类编》:一叫
唐 刘长卿 听笛歌 静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
《漢語大詞典》:叫破
(1).道破;揭穿。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轩辕翁 因是起先咤异了,嘿嘿看他自走,不敢叫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2).大声呼喊以使人得知。《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赵聪 ﹞先叫破了地方邻舍,多有人走起来救护。”
《漢語大詞典》:叫噪(叫譟)
亦作“ 叫譟 ”。 喧闹;喧叫。后汉书·马援传:“ 援 陈军向山,而分遣数百骑绕袭其后,乘夜放火,击鼓叫譟,虏遂大溃。” 唐 温庭筠 《春日野行》诗:“野岸明媚山芍药,水田叫譟官虾蟇。”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五章:“有几只爱闹的山雀在‘千条杉’上叫噪。”
分類:喧闹喧叫
《骈字类编》:三叫
杜荀鹤长安冬日诗吟苦猿三叫形枯柏一枝喜陆游睡起作帖数行诗三叫投纱巾作歌识吾
《分类字锦》:叫霜
林景熙 京口月夕书怀诗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分类:鸿雁
《國語辭典》:相叫  拼音:xiāng jiào
作揖、打招呼。《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主管相叫罢!将日逐卖丝的银子帐来算了一回。」
《國語辭典》:相唤(相喚)  拼音:xiāng huàn
1.互相呼唤。如:「采茶的男女总喜欢在山间相唤歌唱。」唐。韦应物〈听莺曲〉:「东方欲曙花冥冥,啼莺相唤亦可听。」
2.作揖行礼。《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吴山与金奴母子相唤罢,到里面坐定吃茶。」
《骈字类编》:夜叫
唐 吴融 雨后闻思归乐二首 其一 山禽连夜叫,兼雨未尝休。
《漢語大詞典》:号叫(號叫)
呼叫;大声哭喊。晋书·刘元海载记:“七岁遭母忧,擗踊号叫,哀感旁邻。”梁书·孝行传·宛陵女子:“母为猛虎所搏,女号叫挐虎,虎毛尽落。” 唐 杜甫 《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诗:“一步再流血,尚经矰缴勤,三步六号叫,志屈悲哀频。”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 秀妮 ﹞一边转着,一边悲惨地号叫:‘还我孩子!还我孩子!’”
《國語辭典》:叫子  拼音:jiào zi
一种以竹木、牙骨或铜铁等制成的哨子,用嘴吹能发出声响。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七。权智》:「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
《國語辭典》:哨子  拼音:shào zi
1.用来示警或作信号的发声器。如:「吹哨子集合!」
2.一种民歌。常伴随著劳动而唱的歌曲,多带有呼号。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四川称为「哨子」,北方称为「吆号子」,南方称为「喊号子」。
3.地痞、流氓。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泰安神州谎子极多,哨子极广,怎生得一个护臂跟随将我去方好。」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这里哨子每极多,见咱有些家私,假做刘安住来认俺。」也称为「哨厮」。
《分类字锦》:叫群(叫群)
黄庭坚 听宋宗儒摘阮歌 独雁叫群天拍水。
分类:鸿雁
《国语辞典》:乱叫(乱叫)  拼音:luàn jiào
没来由的大呼小叫。《红楼梦》第六二回:「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醒世恒言。卷二二。张淑儿巧智脱杨生》:「道我不从,竟把绳子绑缚了我。被我乱叫乱嚷,只得奔去。」
《國語辭典》:叫嚣(叫囂)  拼音:jiào xiāo
1.大声喊叫、吵嚷。唐。柳宗元 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2.口出狂言。如:「对方一再叫嚣,扬言这次球赛要夺得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