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语类楚声
说话像楚地一带口音。例如: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魏禧《大铁椎传》
《漢語大詞典》:爪声不拉气(爪聲不拉氣)
方言。形容口音怪异。《醒世姻缘传》第四回:“爪声不拉气的,像北七县里人家。”
《国语辞典》:台湾国语(台湾国语)  拼音:tái wān guó yǔ
台湾地区的语言现象之一,指一种带有浓厚本土口音与语法表现的国语。台湾国语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语言,而是语言习得理论当中的中介语。
《漢語大詞典》:奤子
犹侉子。南方人称操北方口音的人。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十二:“南人駡北人为奤子。” 赵元任 《钟祥方言记》:“奤,称北方人叫奤子。”
《漢語大詞典》:腔口
(1).调子,音调。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杨诚斋 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
(2).口音、腔调。 周立波 《张满贞》:“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对哪一个讲话,都使用这同样的腔口。” 李劼人 《天魔舞》第一章:“那你是 眉山 人了!可你的腔口又不像。”
《國語辭典》:南腔北调(南腔北調)  拼音:nán qiāng běi diào
1.兼具各地方音。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封台》:「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骂,以一人而兼之,听之历历也。」
2.形容人的语音不纯,夹杂著方音。《儒林外史》第一一回:「壁上悬的画是楷书朱子治家格言,两边一副笺纸的联,上写著:『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國語辭典》:蓝青官话(藍青官話)  拼音:lán qīng guān huà
蓝青,比喻不纯粹。故夹杂方言语调的官话,称为「蓝青官话」。如:「这人满口蓝青官话,可知不是本地人。」
《漢語大詞典》:口悯
口吻。口音。
分類:口吻口音
《漢語大詞典》:侉声野气(侉聲野氣)
形容说话既非本地口音,腔调又粗野。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 吴天福 的老婆用她那侉声野气激情的声音吩咐着那两个身材不太高大的年轻护士。”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 吴天福 底老婆向 张洪乐 说话的声音虽然还是那样侉声野气,但在语气中已经没有了那种激忿和责备的成分,显得亲切、安定和宽和了。”
《漢語大詞典》:胯子
犹侉子。指口音与本地语音不同的人。本为不礼貌的称呼,有时亦含亲昵意,谓歌唱者音色与众不同,自成一派。 明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 丹阳 蒋璋 ﹞善謌,城中唱口宗之,谓 蒋 派,又呼之为 蒋胯 子。”
《国语辞典》:蛮声哈剌(蛮声哈剌)  拼音:mán shēng hā là
蛮,蛮子,北方人对南方人的称呼。蛮声哈剌指叽哩咕噜的南方口音,含有讥讽的意思。《金瓶梅》第六四回:「薛内相道『那蛮声哈剌,谁晓的他唱的是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