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轨(不軌)  拼音:bù guǐ
不循法度,图谋叛乱。《左传。隐公五年》:「不轨不物,谓之乱政。」晋。杜预。注:「言器用众物不入法度则为不轨不物,乱败之所起。」《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秦既灭韩,徙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
《國語辭典》:犯顺(犯順)  拼音:fàn shùn
1.违背常理、反叛作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陆机犯顺履险,潘岳乾没取危。」《新五代史。卷七○。十国世家。东汉》:「郭公举兵犯顺,其势不能为汉臣,必不为刘氏立后。」
2.犯颜强谏。《晋书。卷四五。列传。刘毅》:「昔冯唐答文帝,云不能用颇牧而文帝怒,今刘毅言犯顺而陛下欢,然以此相校,圣德乃过之矣。」
《國語辭典》:鼠窃(鼠竊)  拼音:shǔ qiè
小贼。《史记。卷九九。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閒?」
《國語辭典》:乱兵(亂兵)  拼音:luàn bīng
1.失控的军队或溃散的士兵。《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下。灵思何皇后纪》:「舞阳君亦为乱兵所杀。」
2.兵乱、战事。《国语。晋语八》:「自穆侯以至于今,乱兵不辍。」
《國語辭典》:发难(發難)  拼音:fā nàn
1.首先起事。《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项籍》:「天下初发难,假立诸侯后以伐秦。」
2.发问质难。唐。王季友酬李十六岐〉诗:「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钟。」
《國語辭典》:逆乱(逆亂)  拼音:nì luàn
悖逆叛乱。《书经。舜典》唐。孔颖达。正义:「若其不孝不恭,其人至于逆乱,而后治之,于事不得宽也。」
《漢語大詞典》:乱贼(亂賊)
(1).叛乱。礼记·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残害。墨子·兼爱下:“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
(3).乱臣贼子。《史记·秦始皇本纪》:“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明 唐顺之 《读〈春秋〉》:“夫春秋,经世之书也。其经世也,以正乱贼也。” 章炳麟 《驳〈箴膏肓评〉三书叙》:“ 临阳 之説,似能穷乱贼之罪案,而不知适以驰臣子之大防也。”
《國語辭典》:内乱(內亂)  拼音:nèi luàn
国家内部发生动乱不安的局面。如:「那个国家因常年内乱,以致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礼记。杂记》:「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也。」《史记。卷六六。伍子胥列传》:「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三国演义》第二回:「况封谞等结连黄巾,欲为内乱。」
《國語辭典》:悖乱(悖亂)  拼音:bèi luàn
1.惑乱、昏乱。《荀子。性恶》:「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史记。卷七三。白起王剪列传。王剪》:「王剪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2.指叛乱。晋。干宝《搜神记》卷六:「是时赵王悖乱,遂与六国反,外结匈奴以为援。」宋。王谠《唐语林。卷三。识鉴》:「臣恐一日有播越之祸,悖乱之患,莫不由此曲也。」
《國語辭典》:悖逆  拼音:bèi nì
违反正道、犯上作乱。《礼记。乐记》:「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儒林外史》第七回:「良臣良佐,忽为悖逆之人。」
《國語辭典》:悖逆(誖逆)  拼音:bèi nì
悖乱违逆。《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今昭仪所犯尤悖逆,罪重于谒。」
《漢語大詞典》:氛垢
(1).尘雾。 唐 王维 《新晴晚望》诗:“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2).借指尘世。 宋 林逋 《郊园避暑》诗:“柴门鲜人事,氛垢颇相忘。” 明 王慎中 《登金山口绝顶》诗:“氛垢苟不婴,沉虑斯可遣。”
(3).比喻叛乱。新唐书·张廷珪传:“ 景龙 、 先天 间,凶党构乱,陛下神武,汛扫氛垢。”
《漢語大詞典》:寇逆
(1).贼寇,叛逆。后汉书·臧洪传:“受任之初,志同大事,扫清寇逆,共尊王室。”
(2).指叛乱。陈书·儒林传·沈文阿:“及 侯景 寇逆, 简文 别遣 文阿 募士卒,入援京师。”
《國語辭典》:乱逆(亂逆)  拼音:luàn nì
国家、社会纷乱不安。《三国演义》第三回:「窃闻天下所以乱逆不止者,皆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之故。」
分類:叛乱叛逆
《國語辭典》:反乱(反亂)  拼音:fǎn luàn
造反作乱。《后汉书。卷三八。滕抚传》:「建康元年,九江范容、周生等相聚反乱,屯聚历阳。」也作「叛乱」。
《漢語大詞典》:衅逆(釁逆)
叛乱。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太原王 立功不终,阴图衅逆,王法无亲,已依正刑。”《北史·房彦谦传》:“至如 并州 衅逆,须有甄明。若 杨谅 实以詔命不通,虑宗社危逼,徵兵聚众,非为干纪。”
分類:叛乱
《漢語大詞典》:蠢戾
叛乱;骚动。《后汉书·皇甫规传》:“四年之秋, 戎 丑蠢戾,爰自 西州 ,侵及 涇阳 。” 李贤 注:“蠢,动也。戾,乖也。”晋书·郭璞传:“崩震薄蚀之变,狂狡蠢戾之妖。”
分類:叛乱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