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分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下一页
进退消息
十四变化
自性受用变化三身
善见变化文殊问法经
菩萨神通变化经
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
乐变化天
变化
变化人
变化土
变化生
变化身
分类词汇(续上)
鼠肝虫臂进退消息
佛类词典
八变化十四变化
自性受用变化三身
善见变化文殊问法经
菩萨神通变化经
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
乐变化天
变化
变化人
变化土
变化生
变化身
八变化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谓为八神变。涅槃经谓为八自在。八神变者,一、能小,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为极小微尘也。二、能大,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满于极大虚空也。三、能轻,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如极轻鸿毛也。四、能自在,以变化力使大小长短等转化自在也。五、能有主,以变化力自化为大人小人,而心无高下,降伏一切,摄受一切也。六、能远至,以变化力能到远处。凡有四种:一、飞行远至,二、此没彼出,三、移远而近,不往而到,四、于一念遍到十方。七、能动,以变化力使大地为六种震动或十八种震动也。八、随意,以变化力而能一身多身山壁直过,履水火,蹈虚空,转四大,使地作水,使石作金等,悉得如意之所欲也(八自在我大同小异)。玄义释签四曰:「大论名八神变,大经名八自在我。言神变者,无而忽有,有而忽无。言自在者,不谋而运,一切无碍。故与大论义同而名小异。」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神变,或八自在,即能小、能大、能轻、能自在、能有主、能远至、能动、随意。
(名数)智度论谓为八神变。涅槃经谓为八自在。八神变者,一、能小,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为极小微尘也。二、能大,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满于极大虚空也。三、能轻,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如极轻鸿毛也。四、能自在,以变化力使大小长短等转化自在也。五、能有主,以变化力自化为大人小人,而心无高下,降伏一切,摄受一切也。六、能远至,以变化力能到远处。凡有四种:一、飞行远至,二、此没彼出,三、移远而近,不往而到,四、于一念遍到十方。七、能动,以变化力使大地为六种震动或十八种震动也。八、随意,以变化力而能一身多身山壁直过,履水火,蹈虚空,转四大,使地作水,使石作金等,悉得如意之所欲也(八自在我大同小异)。玄义释签四曰:「大论名八神变,大经名八自在我。言神变者,无而忽有,有而忽无。言自在者,不谋而运,一切无碍。故与大论义同而名小异。」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神变,或八自在,即能小、能大、能轻、能自在、能有主、能远至、能动、随意。
十四变化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初禅天有二种变化:一、初禅初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初禅欲界化,能变化欲界地也。(二)二禅天有二种变化:一、二禅二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二禅初禅化,能变化初禅地也。三、二禅欲界化,能变化欲界地也。(三)三禅天有四种变化:一、三禅三禅化。二、三禅二禅化。三、三禅初禅化。四、三禅观音化。(四)四禅天有五变化:一、四禅四禅化。二、四禅三禅化。三、四禅二禅化。四、四禅初禅化。五、四禅欲界化。见智度论六。
(名数)(一)初禅天有二种变化:一、初禅初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初禅欲界化,能变化欲界地也。(二)二禅天有二种变化:一、二禅二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二禅初禅化,能变化初禅地也。三、二禅欲界化,能变化欲界地也。(三)三禅天有四种变化:一、三禅三禅化。二、三禅二禅化。三、三禅初禅化。四、三禅观音化。(四)四禅天有五变化:一、四禅四禅化。二、四禅三禅化。三、四禅二禅化。四、四禅初禅化。五、四禅欲界化。见智度论六。
自性受用变化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之三身也。佛地论,取唯识论之名。是又开真合应之三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为佛与佛之境界。他菩萨不能见闻,佛自受用法乐之佛身。名为自受用身。是大圆镜智之所变也。又使初地已上之菩萨感见之,使彼受用法乐之佛身。名为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所现也。此即上之胜应身。三、变化身,对于初地已前菩萨,二乘凡夫及诸趣之众生变化种种之身使之感见者。即上之劣应身。是成所作智之所现也。佛地论三曰:「佛具三种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变化。」唯识论十曰:「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净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量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身名受用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与上之三身相对,则如图。
(术语)法相宗所立之三身也。佛地论,取唯识论之名。是又开真合应之三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为佛与佛之境界。他菩萨不能见闻,佛自受用法乐之佛身。名为自受用身。是大圆镜智之所变也。又使初地已上之菩萨感见之,使彼受用法乐之佛身。名为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所现也。此即上之胜应身。三、变化身,对于初地已前菩萨,二乘凡夫及诸趣之众生变化种种之身使之感见者。即上之劣应身。是成所作智之所现也。佛地论三曰:「佛具三种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变化。」唯识论十曰:「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净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量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身名受用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与上之三身相对,则如图。
善见变化文殊问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之略名。
(经名)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之略名。
菩萨神通变化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之略名。
(经名)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之略名。
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与大萨遮尼乾授记经同本。但缺王论品。
(经名)三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与大萨遮尼乾授记经同本。但缺王论品。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西晋安法钦译。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之异译。经中说如来现十方之身而施化,故名道神足无极变化。
(经名)四卷,西晋安法钦译。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之异译。经中说如来现十方之身而施化,故名道神足无极变化。
乐变化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梵名须涅蜜陀。旧译化自乐天,或化乐天。新译乐变化天,或妙变化天。欲界六天中第五重之天也。自以通力自在变作妙乐而娱乐,故名。智度论九曰:「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佛地论五曰:「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俱舍颂疏世品一曰:「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变化故。」可洪音义一曰:「妙变化天,乐变化天王也。大智度论云:须涅蜜陀,秦言化乐天,唐言乐变化天。」然玄应师有别释。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乐变化天,五孝切。但此天虽有宝女,于变化者心多爱著,于男亦尔,故以名焉。旧言化乐天,音洛,失之久矣。」即爱乐变化男女之意。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名。
(界名)梵名须涅蜜陀。旧译化自乐天,或化乐天。新译乐变化天,或妙变化天。欲界六天中第五重之天也。自以通力自在变作妙乐而娱乐,故名。智度论九曰:「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佛地论五曰:「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俱舍颂疏世品一曰:「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变化故。」可洪音义一曰:「妙变化天,乐变化天王也。大智度论云:须涅蜜陀,秦言化乐天,唐言乐变化天。」然玄应师有别释。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乐变化天,五孝切。但此天虽有宝女,于变化者心多爱著,于男亦尔,故以名焉。旧言化乐天,音洛,失之久矣。」即爱乐变化男女之意。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名。
变化
【佛学大辞典】
(术语)转换旧形,名为变,无而忽有,名为化。佛菩萨之通力,能变化有情非情之一切也。法华经曰:「神通变化不可思议。」义林章七本曰:「转换旧形名变,无而忽有名化。变与化异,是相违释。」
【佛学常见辞汇】
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够变化出种种的事物。
(术语)转换旧形,名为变,无而忽有,名为化。佛菩萨之通力,能变化有情非情之一切也。法华经曰:「神通变化不可思议。」义林章七本曰:「转换旧形名变,无而忽有名化。变与化异,是相违释。」
【佛学常见辞汇】
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够变化出种种的事物。
变化人
【佛学大辞典】
(杂名)佛菩萨之化为人身者。法华经曰:「即遣变化人,为之作卫护。」
(杂名)佛菩萨之化为人身者。法华经曰:「即遣变化人,为之作卫护。」
变化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土之一。变化身所住之土也。此中有净土秽土之别。唯识论十曰:「变化身依变化土。」义林章七末曰:「身既有三,土随亦尔。(中略)三变化土,通净及秽。」(参见:三土)
【佛学常见辞汇】
三土之一。(参见:三佛土)
【三藏法数】
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三藏法数】
改易不常为变,无而忽有为化。谓如来变化身所依之土,以利他成事智为体。此由往昔修习利他之行,故能随众生心变现净秽种种国土,是名变化土。
(术语)三土之一。变化身所住之土也。此中有净土秽土之别。唯识论十曰:「变化身依变化土。」义林章七末曰:「身既有三,土随亦尔。(中略)三变化土,通净及秽。」(参见:三土)
【佛学常见辞汇】
三土之一。(参见:三佛土)
【三藏法数】
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三藏法数】
改易不常为变,无而忽有为化。谓如来变化身所依之土,以利他成事智为体。此由往昔修习利他之行,故能随众生心变现净秽种种国土,是名变化土。
三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佛土)
【佛学常见辞汇】
三佛土。
【佛学次第统编】
三土者:
一、法性土 自性身之所依。
二、受用土 受用身之所依。
三、变化土 变化身之所依。
(名数)(参见:三佛土)
【佛学常见辞汇】
三佛土。
【佛学次第统编】
三土者:
一、法性土 自性身之所依。
二、受用土 受用身之所依。
三、变化土 变化身之所依。
三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唯识论所说之三佛身,定三佛所居之国土:一、法性土,自性身之土,即真如之理也。此身土与体虽无差别,然相性不同,故以能知之觉相为佛(即身),以所知之法性为土。二、受用土,即报身受用之国土。为与大圆镜智相应之净识所变现,尽未来际而相续,以无漏之色为体。此中有自受用土与他受用土二种:自受用土如上,他受用土者,依平等性智之大慈悲力,对于初地已上之菩萨,变净土者。亦以无漏之五尘为体。三、变化土,即变化身所居之土也。依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应初地以下乃至一切之凡夫。或现净土,或现秽土者,见义林章七末。
【佛学常见辞汇】
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国土,亦即真如的理体;受用土是佛报身所受用的国土,乃由佛的净识所变现;变化土是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云三佛土:
一、法性土 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
二、受用土 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
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
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
三、变化土 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此三土或将受用土开为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则为四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法性土〕,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
〔二、受用土〕,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变化土〕,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名数)对于唯识论所说之三佛身,定三佛所居之国土:一、法性土,自性身之土,即真如之理也。此身土与体虽无差别,然相性不同,故以能知之觉相为佛(即身),以所知之法性为土。二、受用土,即报身受用之国土。为与大圆镜智相应之净识所变现,尽未来际而相续,以无漏之色为体。此中有自受用土与他受用土二种:自受用土如上,他受用土者,依平等性智之大慈悲力,对于初地已上之菩萨,变净土者。亦以无漏之五尘为体。三、变化土,即变化身所居之土也。依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应初地以下乃至一切之凡夫。或现净土,或现秽土者,见义林章七末。
【佛学常见辞汇】
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国土,亦即真如的理体;受用土是佛报身所受用的国土,乃由佛的净识所变现;变化土是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云三佛土:
一、法性土 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
二、受用土 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
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
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
三、变化土 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此三土或将受用土开为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则为四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法性土〕,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
〔二、受用土〕,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变化土〕,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变化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生中之化生也。不处于胞胎而忽然生也。法华经曰:「其国诸众生,淫欲皆已断,纯一变化生。」
【佛学常见辞汇】
不须父母之缘而忽然而生之身,亦即四生中之化生。
(术语)四生中之化生也。不处于胞胎而忽然生也。法华经曰:「其国诸众生,淫欲皆已断,纯一变化生。」
【佛学常见辞汇】
不须父母之缘而忽然而生之身,亦即四生中之化生。
变化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三身之一。为济度众生变现六趣有情之化身也。佛地论七曰:「变化身,为欲利益安乐众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参见:三身)
【三藏法数】
谓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令其各得诸利乐事,是名变化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三藏法数】
变化身者,谓无而忽有,名为变化,即应身也。谓诸如来,随顺机宜,变现此身也。
【三藏法数】
谓声闻、缘觉、菩萨以无漏定力,于十方世界变现其身,故名变化身。
(术语)诸佛三身之一。为济度众生变现六趣有情之化身也。佛地论七曰:「变化身,为欲利益安乐众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参见:三身)
【三藏法数】
谓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令其各得诸利乐事,是名变化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三藏法数】
变化身者,谓无而忽有,名为变化,即应身也。谓诸如来,随顺机宜,变现此身也。
【三藏法数】
谓声闻、缘觉、菩萨以无漏定力,于十方世界变现其身,故名变化身。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