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58,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受赏
受福
请受
受祉
受纳
受代
受任
受教
受封
受禅
甘受
并受
受禄
拜受
翕受
《國語辭典》:受赏(受賞)  拼音:shòu shǎng
接受奖赏。《文选。祢衡。鹦鹉赋》:「故献全者受赏,而伤肌者被刑。」《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三》:「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
《漢語大詞典》:受福
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易·困:“利用祭祀,受福也。”汉书·礼乐志:“下民安乐,受福无疆。”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所以世人惟这等人为得天独厚,也惟这等人为受福无穷。”
《國語辭典》:请受(請受)  拼音:qíng shou
1.领受、承受。元。白朴《梧桐雨》第三折:「他见请受著皇后中宫,兼踏著寡人御榻。」元。乔吉《金钱记》第四折:「可知道金榜名标,谁请受五花诰?」
2.薪给。《水浒传》第七回:「林冲不合吃著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喻世明言。卷三十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被刘光祖一时骗逐,平日有的请受都花消了,无可存活。」也作「请奉」、「请俸」、「请给」。
《漢語大詞典》:受祉
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诗·小雅·六月》:“ 吉甫 燕喜,既多受祉。” 唐 韩愈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有位有年,有弟有子,从先人葬,是谓受祉。”《金史·乐志下》:“惟皇受祉,监斯德容。”
《漢語大詞典》:受纳(受納)
(1).受取;容纳。后汉书·宦者传·侯览:“ 桓帝 初为中常侍,以佞猾进,倚埶贪放,受纳货遗以巨万计。”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后唐 明宗 尝入仓观受纳,主吏惧责其多取,乃故为轻量。”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九》:“所有‘彼’与‘丈夫’的心中,便都是这‘圣武’的产生所,受纳所。”
(2).接受贿赂。北史·崔光传:“ 光 弟 敬友 ,本州从事。颇有受纳,御史案之,乃与守者俱逃。”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二年:“ 祚 ( 于祚 )颇有受纳。 怀 ( 源怀 )将入镇, 祚 郊迎道左, 怀 不与语,即劾奏免官。”
《國語辭典》:受代  拼音:shòu dài
去官,任满受新官替代。《北史。卷四九。侯深传》:「而贵平自以斛斯椿党,亦不受代。」《宋史。卷九一。河渠志一》:「缘河官吏,虽秩满,须水落受代。」
《漢語大詞典》:受任
(1).授任,任命。 汉 张衡 《应间》:“人各有能,因艺受任。”《宋书·垣护之传》:“若空弃 滑臺 ,坐丧成业,岂是朝廷受任之旨。”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左领官不宜部选》:“是故銓综失叙,受任多滥。”
(2).接受委任。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晋书·石苞传:“ 苞 自耻受任无效而无怨色。”
《國語辭典》:受教  拼音:shòu jiào
接受他人的教诲。《战国策。魏策四》:「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文选。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况昉受教君子,将二十年。」
《国语辞典》:受封  拼音:shòu fēng
原指周代诸侯接受天子分封爵禄领地。后世引申为接受皇帝的赏赐。如:「汉代张骞因出使西域有功,而受封为博望侯。」宋。欧阳修〈泷冈阡表〉:「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
《國語辭典》:受禅(受禪)  拼音:shòu shàn
承受禅让的帝位。三国魏。曹植〈责躬〉诗:「受禅于汉,君临万邦。」唐。陈鸿《长恨传》:「既而玄宗狩成都,肃宗受禅灵武。」
《国语辞典》:甘受  拼音:gān shòu
情愿忍受。《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李洪信叼叼地何曾住口,知远那穷神怎生甘受!」
《韵府拾遗 有韵》:并受(并受)
书率惟谋从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
分类:并受
《漢語大詞典》:受禄
(1).接受福祉。《诗·大雅·假乐》:“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郑玄 笺:“安民官人,皆得其宜,以受福禄於天。”
(2).接受俸禄。礼记·表记:“是故君有责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故其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史记·循吏列传:“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宋 秦观 《谢及第启》:“技莫能効,初如不战而屈人;名宦亟成,更类无功而受禄。”
(3).授予俸禄。 汉 张衡 《应间》:“度德拜爵,量绩受禄。”
《國語辭典》:拜受  拼音:bài shòu
1.接受他人的拜礼或赠予的敬辞。《大宋宣和遗事。利集》:「令帝谢恩。帝拜受,使人持其物同归。」《红楼梦》第六八回:「又命周家的从包袱里取出四疋上色尺头、四对金珠簪环为拜礼。尤二姐忙拜受了。」
2.古代一种礼仪。主人敬酒时,宾客于西阶上拜而接受所敬之酒。《礼记。乡饮酒义》:「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漢語大詞典》:翕受
合受;吸收。《书·皋陶谟》:“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 孔 传:“翕,合也。能合受三六之德而用之,以布施政教。”《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宽则得众,裕然有餘,容而翕受,忍则安舒。” 清 薛福成 《云石铭》:“翕受日月之精,藴结山川之英。”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復有殊族之民受我抚治,乃得转移而翕受之。”
分類: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