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鲁诸生

相关人物
叔孙通


《史记》卷九十九《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徵,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例句

尝闻藉东观,不独鲁诸生。 司空曙 送张弋

独有浅才甘未达,多惭名在鲁诸生。 司空曙 长安晓望寄程补阙

官称汉独坐,身是鲁诸生。 吉中孚 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

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张继 送邹判官往陈留

只似鲁诸生,通籍微班忝。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

家承晋太傅,身慕鲁诸生。 权德舆 送谢孝廉移家越州

敢言当一干,徒欲隶诸生。 皇甫冉 上礼部杨侍郎

高义尽招秦逐客,旷怀偏接鲁诸生。 韩偓 隰州新驿赠刺史

典故
叔孙礼乐
 
叔孙通

相关人物
叔孙通


《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2722~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例句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李白 嘲鲁儒

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 杜甫 冬狩行

明年石渠署,应继叔孙通。 皎然 送张孝廉赴举

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魏征 赋西汉

叔孙通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鲁国薛人。秦末,为博士。从项梁、项羽。后归刘邦,任博士,号稷嗣君。刘邦称帝,通说帝徵鲁诸生与弟子共立朝仪。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贺如仪,莫不震恐肃敬。拜太常。高祖九年,徙太子太傅,谏止刘邦易太子。惠帝即位,复为奉常,定宗庙仪法。
《国语辞典》:叔孙通(叔孙通)  拼音:shú sūn tōng
人名。号稷嗣君。西汉薛(今山东省滕县东南)人。生卒年不详。初仕秦,后降汉,拜博士。说服汉高祖徵鲁诸生定朝仪,采古礼与秦仪杂用。汉之朝庙典礼,多由其订定。后官太常,徙太子太傅。
《漢語大詞典》:稷嗣
指 汉 叔孙通 。初仕 秦 ,后归 汉 ,拜博士,号 稷嗣君 ,为 汉王 制礼,官至丞相。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 稷嗣 制礼,下肃上尊。” 李善 注引汉书:“ 叔孙通 曰:‘臣愿徵 鲁 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高帝 曰:‘得无难乎?’ 通 曰:‘臣愿采古礼与 秦 礼杂就之。’上曰:‘可。’其仪就。”
《漢語大詞典》:两生(兩生)
汉 初, 叔孙通 为 刘邦 定朝仪,使征 鲁 地诸生三十余人,有两生不肯行,谓 叔孙通 所为不合于古。 叔孙通 笑其为真鄙儒,不知时变。后以“两生”喻指熟谙礼乐典籍而不知权变的人。 元 欧阳玄 《静修先生画象赞》:“於 裕皇 之仁,而见不可留之四皓;以 世祖 之略,而遇不能致之两生。”参阅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漢語大詞典》:绵蕞(綿蕞)
亦作“ 绵蕝 ”。亦作“緜蕞”。亦作“緜蕝”。
(1).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 叔孙通 欲为 汉高祖 创立朝仪,使征 鲁 诸生三十馀人, 叔孙通 “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餘人为緜蕞野外”,习肄月馀始成。按,引绳为“緜”,束茅以表位为“蕞”。后因谓制订整顿朝仪典章为“绵蕞”或“绵蕝”。旧唐书·杜鸿渐传:“ 鸿渐 素习帝王陈布之仪,君臣朝见之礼,遂採摭旧仪,绵蕝其事。” 宋 范仲淹 《奏乞两府兼判》:“太常礼院,用歷代之礼,或不谨於典法,随时绵蕝,纲纪寖坏,制度日隳。” 沈砺 《感怀》诗之七:“ 叔孙 绵蕝曾何补, 优孟 衣冠聊解嘲。”
(2).引申指经营创建。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二和丙寅生日》词:“草堂緜蕝,百年栖託於此。”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海内志士,颇跂息辐集,谓庶有瘳,既为言者所阻,绵蕝未定,遽以輟散。” 汤一鹗 《论裁撤领事裁判权之预备》:“以绵蕞草创,而不求其备。”
(3).借指表率。 唐 皮日休 《移成均博士书》:“洸洸乎,洋洋乎,为诸生之蓍龟,作后来之绵蕝。”
《漢語大詞典》:叔相
汉初儒者 叔孙通 ,曾为 秦 博士。 汉 朝初建,他杂采古礼和 秦 制,同诸儒生共立朝仪。 宋 范仲淹 《上张右丞书》:“ 叔相 之才,著于礼乐。”
《漢語大詞典》:稷嗣君
汉 叔孙通 的封号。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王 拜 叔孙通 为博士,号 稷嗣君 。”汉书·高帝纪下:“於是诸侯王及太尉 长安侯 臣 綰 等三百人,与博士 稷嗣君 叔孙通 ,谨择良日,二月甲午,上尊号。”
《國語辭典》:诸生(諸生)  拼音:zhū shēng
1.众儒生。泛指在学的人。《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汉书。卷四三。叔孙通传》:「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2.老师对众多弟子的称呼。唐。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
3.科举时代对秀才的通称。《聊斋志异。卷二。聂小倩》:「宁疑为赴试诸生,而听其音声,殊不类浙。」
4.众生物。《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