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火玉
传说能发热的一种红色宝玉。汉武帝内传:“﹝ 上元夫人 ﹞戴九云夜光之冠,曳六出火玉之佩。”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武宗皇帝 会昌 元年, 夫餘国 贡火玉三斗……火玉色赤,长半寸,上尖下圆,光照数十步,积之可以燃鼎。置之室内,则不復挟纊。”
《國語辭典》:燃烧(燃燒)  拼音:rán shāo
二物质剧烈化合,产生光与热的现象。最常见的燃烧现象即是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氧产生剧烈的化合作用,而发出光与热。
《國語辭典》:潮热(潮熱)  拼音:cháo rè
中医上指病人每天到了一定时候,体温就会上升,全身出汗的病症。因有如潮汐般准时,故称为「潮热」。
《国语辞典》:劳发(劳发)  拼音:láo fā
中医上指:(1)虚劳发热。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的发热现象。(2)元气虚弱的人,稍有动作劳伤,则怕寒发热,类似伤寒的病。
《漢語大詞典》:热石(熱石)
发烫、发热的石头。 晋 陆机 《羽扇赋》:“是故烹飪起於热石,玉輅基於椎轮。”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炎湖度氛氲,热石行犖硞。”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地下:“ 临武县 山有热石,置物其上,立焦。”
《国语辞典》:热剂(热剂)  拼音:rè jì
使用后会发热,具有袪寒作用的药材。如乾姜、附子等。
《漢語大詞典》:燃石
传说中一种石头,灌水则发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赣水:“ 浊水 又东逕 建成县 ……县出燃石。《异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疎,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
《漢語大詞典》:醉暖
酒后身上发热。 唐 白居易 《秦中吟·歌舞》:“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一本作“ 醉煖 ”。
《國語辭典》:虚火(虛火)  拼音:xū huǒ
1.中医指真阴亏损引起的热性病症。《儒林外史》第一一回:「只消两三剂,使其肾气常和,虚火不致妄动,这病就退了。」
2.凭藉他人的权势。如:「他一向依恃著岳父的虚火,送往迎来,培养势力。」
《漢語大詞典》:虚热(虚熱)
中医学名词。指体虚发热的病症,由阴液损耗或阴盛格阳引起。如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等。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穀一·胡麻:“主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微词·清凉散》:“ 刘子仪 不能大用,称疾不出,朝士问疾, 刘 云:‘虚热上攻。’”
《國語辭典》:热症(熱症)  拼音:rè zhèng
中医上指身体发热、面红、口乾、唇红、便秘、烦躁等症状。多为感染性疾病所引起新陈代谢活动过盛而产生的疾病。
《国语辞典》:动热(动热)  拼音:dòng rè
上火、发热。《红楼梦》第六○回:「虽然是个金贵物儿,却是吃多了也最动热。」
分类:上火发热
《國語辭典》:发烧(發燒)  拼音:fā shāo
1.一种生理病理反应,也称为「发热」、「发热反应」。是指身体控制体温的神经中枢为因应身体所需将体温设定至高于正常范围。最常引起发烧的原因是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和黴菌等。癌症、自体免疫疾病和药物等也是可能的原因。
2.比喻非常兴盛或狂热。如:「最近股市又发烧了。」
《國語辭典》:发烦(發煩)  拼音:fā fán
感觉到烦躁。如:「这些事情乱七八糟的,真令人发烦。」
《漢語大詞典》:烧盘(燒盤)
方言。谓脸上发热发红。 钱锺书 《围城》二:“全礼堂的人都在交头接耳,好奇地评赏着自己。他默默分付两颊道:‘不要烧盘!脸红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