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菀结(菀結)
郁结。谓思积于中而不得发泄。诗·小雅·都人士:“我不见兮,我心菀结。”菀,一本作“ 苑 ”。楚辞·远游:“遭沉浊之污秽兮,独菀结其谁语。”《素问·疏五过论》:“当合男女,离絶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 王冰 注:“菀谓菀结思虑,结谓结固餘怨。”
分類:郁结发泄
《國語辭典》:流泻(流瀉)  拼音:liú xiè
流散、倾泻。如:「晨曦从窗口流泻进来。」
《國語辭典》:发送(發送)  拼音:fā sòng
1.拍发出去。如:「发送讯号」、「发送文件」。
2.分发出去。如:「请你将这批信件发送给各单位。」
3.送走。《水浒传》第六二回:「员外宽心少坐,小生发送李固下山便来也。」
4.送丧、办丧事。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呀!原来你浑家亡了也。你如今也有些钱钞发送你的浑家么?」《红楼梦》第三二回:「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情了。」
5.发泄。元。杨梓《豫让吞炭》第四折:「说著呵心头怒拥,无处发送。」
《國語辭典》:泄愤(洩憤)  拼音:xiè fèn
发泄内心的愤恨。《聊斋志异。卷七。邵女》:「日夜切齿,将伺柴出而后泄愤于女。」也作「泄愤」、「泄恨」、「泄恨」。
《漢語大詞典》:散气(散氣)
(1).指从某种原质中放散出来的气体。汉书·天文志:“星者,金之散气,其本曰人……汉者,亦金散气,其本曰水。” 晋 张华 《女史箴》:“茫茫造化,二仪既分,散气流形,既陶既甄。”
(2).出气,发泄怨愤之气。《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爹嫌你,管我甚事?你如何拿人散气?”
《國語辭典》:闭气(閉氣)  拼音:bì qì
1.故意停止呼吸。如:「闭气养息」。
2.临死前断气。如:「那个重大车祸的伤患,在今晨已闭气而亡。」
《漢語大詞典》:泄怒
发泄内心的愤怒。 茅盾 《水藻行》:“ 财喜 像找着了泄怒的对象,舞着竹篙,越来越有精神,全身淌着胜利的热汗。”
《漢語大詞典》:抒愤(抒憤)
发泄怨愤。 清 钮琇 觚賸续编·玉剑讹:“《中山狼传》为 宋谢良 所著,虽游戯之笔,当时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托此以抒愤耳。” 清 袁枚 新齐谐·医妒:“ 张 素号牡夜叉,一旦凶威大损,愈恨 马学士 计,惟毒苦其所赠姬以抒愤。”
《國語辭典》:发忿(發忿)  拼音:fā fèn
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儒林外史》第一六回:「到家并发忿加意用功。府考、院考的时候,你再来见我。」也作「发愤」。
《漢語大詞典》:舒泄
抒发,发泄。释名·释形体:“舌,泄也,舒泄所当言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八节:“这是民众受压迫过重过久,不自觉的呼号奔走,借以舒泄郁闷的怨气。”
《漢語大詞典》:吐懑(吐懣)
发泄内心的愤懑。《后汉书·章帝纪》:“朕思遟直士,侧席异闻,其先至者,各以发愤吐懣,略闻子大夫之志矣,皆欲置於左右,顾问省纳。” 明 高攀龙 《武林游记》:“ 汝定 持巨石击 檜 贼头,声硜然,稍为吐懣。”
《國語辭典》:发牢骚(發牢騷)  拼音:fā láo sāo
向人倾吐心中的不满和怨恨。如:「他有不愉快却不明说,老喜欢在背后发牢骚。」
《漢語大詞典》:舒泻(舒瀉)
亦作“ 舒写 ”。 抒发,发泄。 汉 王逸 《楚辞·天问章句序》:“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懣,舒泻愁思。” 汉 蔡邕 《青衣赋》:“虽得嬿婉,舒写情怀。”
分類:抒发发泄
《漢語大詞典》:泄忿(洩忿)
发泄内心的愤恨。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赵麟阳司寇:“﹝ 邱月林 ﹞衔命入 楚 , 东阿 于宗伯 虑其借此洩忿,貽书为宽解甚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江苏清江乡民行劫大丰面厂》:“闻事前实有与公司不协之人,指使饥民为此,以图洩忿云。”
《国语辞典》:共泄(共泄)  拼音:gòng xiè
一同发泄。《三国演义》第五回:「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
分类: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