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反诘(反詰)  拼音:fǎn jié
反问。如:「辩论比赛时,辩士常须反诘对方言论,故须具备清晰的思辨能力。」
《國語辭典》:如何  拼音:rú hé
1.怎样。《三国演义》第三回:「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如何?」《红楼梦》第五回:「我的小名这里从无人知道,他如何知道得,在梦里叫将出来?」
2.无可奈何、怎么办。《诗经。秦风。晨风》:「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杨司空权重京师,如何?」
3.为什么。唐。韩愈 宿龙宫滩诗:「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儒林外史》第一回:「如何走到这里,茶也不见你一杯,却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见,是何道理?」
4.神话传说中的树。汉。东方朔《神异经。南荒经》:「南方大荒有树焉,名曰如何。」
《國語辭典》:不成  拼音:bù chéng
1.无所成就。《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三国演义》第四回:「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2.不行。《红楼梦》第五七回:「宝玉伸手要,袭人递过,宝玉掖在被中,笑道:『这可去不成了。』」
3.难道。表示反诘的语气。宋。程垓凤栖梧。有客钱塘江上住〉词:「芳草梦魂应记取。不成忘却池塘句。」《水浒传》第二八回:「看你怎地奈何我!没地里倒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
《國語辭典》:岂可(豈可)  拼音:qǐ kě
怎么可以。意谓不可。《三国演义》第七回:「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岂可束手待毙!」
分類:岂可反诘
《國語辭典》:岂非(豈非)  拼音:qǐ fēi
难道不是。表示反诘的语气。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漢語大詞典》:孰与(孰與)
(1).与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庄王 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史记·孟尝君列传:“ 齐 无 秦 ,则天下集 齐 , 亲弗 必走,则 齐王 孰与为其国也!”新唐书·韩翃传:“时有两 韩翃 ,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 德宗 曰:‘与诗人 韩翃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2).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 西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周书·杜杲传:“若使 齐 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图。”
(3).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墨子·耕柱:“ 巫马子 谓 子墨子 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 徐公 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於千世,君孰与 商君 、 吴起 、大夫 种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 明 徐渭 《自为墓志铭》:“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 渭 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漢語大詞典》:乎哉
(1).语气助词。表感叹。《论语·宪问》:“子曰:‘ 赐 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后汉书·郭泰传:“ 林宗 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2).语气助词。表疑问。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语气助词。表设问或反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将可乎哉?殆必不可。”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后汉书·李法传:“鄙夫可与事君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明 刘基 《书善最堂卷后》:“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郑苏年师:“果尔则编修亦褊人耳,所论撰又足据乎哉!”
(4).语气助词。表祈使。 唐 韩愈 《送董邵南序》:“ 董生 勉乎哉!”
《國語辭典》:孰若  拼音:shú ruò
疑问语气词。询问二者相比,何者优劣。唐。沈既济《任氏传》:「崟姻族广茂,且夙从逸游,多识美丽。乃问曰:『孰若某美?』」
《漢語大詞典》:胡然
(1).为何。表示疑问或反诘。《诗·鄘风·君子偕老》:“胡然而天地?胡然而帝也?” 郑玄 笺:“胡,何也。帝,五帝也。何由然女见尊如天帝乎?” 唐 张九龄 《高斋闲望言怀》诗:“坐惜芳时宴,胡然久滞留?”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草鞋大王事》:“士乃留宿而扣神曰:‘神之号,盖某戏书,胡然而至此盛邪?’” 明 李贽 《童心说》:“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2).谓不知何故。表示不明原因。 唐 白居易 《大官乏人策》:“问:国家台衮之材,臺省之器,胡然近日稍乏其人,将欲救之,其故安在?” 宋 欧阳修 《自叙》诗:“余本漫浪者,兹亦漫为官。胡然类鴟夷,託载随车辕。” 元 耶律楚材 《继崔子文韵》:“ 崔子 龙鐘亦可怜,临风相送我胡然。”
(3).突然。 明 张煌言 《得友人书道内子艰难状》诗:“尺牘胡然至,寒温不自通。” 明 彭士望《玉帘泉》诗:“平波水最文,胡然此直下。”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之九:“鸿鵠初高举,千里苍旻开;长林翕春气,逆此浩荡怀;胡然值飘风,中道羽翼乖。”
《国语辞典》:与否(与否)  拼音:yǔ fǒu
肯定词语后的反诘语,带有不确定之意,相当于是或不是、可以或不可以。《三国志。卷二二。魏书。卢毓传》:「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不知这来的官果然摘印与否?」
《國語辭典》:难说(難說)  拼音:nán shuō
1.不便说明。《红楼梦》第六四回:「说到这里,觉得以下的话有些难说,连忙咽住。」
2.不易措词。如:「愈深奥的道理就愈难说。」
3.说不定、难以预测。如:「他什么时候在家很难说。」、「这件事如果交给他办,成败就难说了。」
《國語辭典》:难道(難道)  拼音:nán dào
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即「莫非」的意思。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我这里吐胆倾心说与伊,难道你不解其中意?」《红楼梦》第四回:「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
《國語辭典》:戴天  拼音:dài tiān
戴,顶著。戴天指立于天地间。常表示仇恨之深。《礼记。曲礼上》:「父之雠,弗与共戴天。」
《國語辭典》:不共戴天  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不愿与仇人共生世间。语本《礼记。曲礼上》:「父之雠,弗与共戴天。」比喻仇恨极深。《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凌统叩头大哭曰:『不共戴天之雠岂容不报!』」《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我父亲和他涉了讼,他买嘱知县,将我父亲断输了,这是我不共戴天之仇。」也作「不同日月」、「不共天地」。
《國語辭典》:刬地(剗地)  拼音:chǎn dì
1.依然、依旧。宋。陈允平丹凤吟。暗柳烟深何处〉词:「过了几番花信,晓来刬地寒意恶。」明。许三阶《节侠记》第九出:「愁听啼鸟频求侣,怜知己刬地分离。」
2.平白无故。宋。卢祖皋 夜飞鹊慢。骄嘶破清晓词:「牵衣揾弹泪,问凄风愁露,刬地东西。」《董西厢》卷一:「刬地相逢,引调得人来眼狂心热。」
3.怎的,为反诘语。宋。赵长卿 满江红。懊恼平生词:「记得当初低耳畔,是谁先有于飞约。惟到今、刬地误盟言,还先恶。」明。朱权《冲莫子》第二折:「你刬地敢伶牙俐嘴,誇强说会,使不著你唬鬼瞒神。」
4.反而。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二折:「往常我春心寄锦笺,离情接断弦,风流煞谢家庭院。到如今刬地教共猪狗同眠。」明。朱权《冲莫子》第三折:「你既觉悟了朝闻道,夕死可矣,却怎么刬地怕风涛。」
《漢語大詞典》:刬的
见“ 剗地 ”。
《漢語大詞典》:云乎哉
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鐘鼓云乎哉?’” 明 刘基 《郁离子·千里马》:“今风纪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 毛泽东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此等现象,不速制止,势将同归于尽,抗战胜利云乎哉?”
分類:助词反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