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大波
长篇小说。李劼人作。1937年发表。为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夏之时、林绍泉等人组织了保路同志会,遭到血腥镇压。保路运动由请愿发展为武装反抗。作品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
《國語辭典》:抗议(抗議)  拼音:kàng yì
1.对他方的意见或措施作反对的表示。《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
2.持论正直。《后汉书。卷四三。何敞传。论曰》:「乐、何之徒抗议柱下,故能挟幼主之断,剿奸回之偪。」
《漢語大詞典》:非战(非戰)
反对战争。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先生是主张非战的?”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一幕:“近来有人高唱弭兵,高唱非战,然而唱者自唱,争者自争。”
《國語辭典》:发难(發難)  拼音:fā nàn
1.首先起事。《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项籍》:「天下初发难,假立诸侯后以伐秦。」
2.发问质难。唐。王季友〈酬李十六岐〉诗:「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钟。」
《漢語大詞典》:背向
(1).背对和面向。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兵失》:“善阵,知背向,知地形,而兵数困,不明於国胜、兵胜者也。”《淮南子·兵略训》:“明於星辰日月之运,刑德奇賌之数,背向左右之便,此战之助也。”后汉书·刘盆子传:“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笔书謁欲贺,其餘不知书者起请之,各各屯聚,更相背向。”
(2).反对和拥护。犹向背。 冯雪峰 《雪峰寓言·猩猩和野兽们》:“他是否还和他的王位在一起,只须看他的臣属们的背向就得啦。”
《國語辭典》:反唇(反脣)  拼音:fǎn chún
1.动嘴唇。表示不服。《史记。卷三○。平准书》:「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
2.回嘴、反驳。《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国语辞典》:反教  拼音:fǎn jiào
1.背叛其所信仰的宗教。
2.反对一般的宗教。
《漢語大詞典》:背乡(背鄉)
背向。反对与支持。韩非子·饰邪:“左右背乡,不足以专战。”汉书·艺文志:“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颜师古 注:“乡读曰嚮。”
离开家乡。 南朝 宋 鲍照 《发后渚》诗:“萧条背乡心,悽愴清渚发。” 宋 叶适 《信州教授厅记》:“君既去,继者 施君 应龙 又曰:‘我携家背乡,一旦住好宅,地利近,由君德也。’”
《国语辞典》:无异议(无异议)  拼音:wú yì yì
1.不反对,不提不同的意见。如:「对于这项方案,众人无异议通过。」
2.没有反对或意见不同的人。
《漢語大詞典》:徇外
求索心外之理。 明 高攀龙 《示学者》:“自 姚江 因俗学流弊,看差了 紫阳 穷理,立论偏重,遂使学者谓读书是徇外,少小精力,虚抛閒过。”按, 明 王守仁 主张“格物致治,自求于心”,反对 宋 朱熹 的“外心以求理”,故信奉 王 学者有“读书是徇外”之语。参阅明儒学案卷十。
《國語辭典》:洛党(洛黨)  拼音:luò dǎng
宋哲宗朝的新、旧党争中,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旧党派系之一。以程颐为领袖,朱光庭、贾易等为其羽翼。
《漢語大詞典》:五反
一九五二年,在我国各城市进行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群众运动。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七:“虽然经过五反运动,和过去情况不同了,可是铁算盘还是铁算盘!”
《漢語大詞典》:保皇
谓力图维护封建君主政体,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如 清 末戊戌政变后, 康有为 、 梁启超 等人倡设保皇会,宣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 梁启超 《上粤督李傅相书》:“其保皇之心,即从其保家属之心而发生,非有二物也。”
《國語辭典》:清君侧(清君側)  拼音:qīng jūn cè
语本《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荀寅与士吉射者,曷为者也?君侧之恶人也。此逐君侧之恶人。」指清除君王身旁的奸臣小人。唐。李商隐〈有感诗〉二首之二:「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
《漢語大詞典》:强非
强烈反对。墨子·非命下:“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墨子·非命下:“今之为仁义者,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
分類:强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