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反刍(反芻)  拼音:fǎn chú
1.牛、羊、鹿等兽,食物入胃,又反至口中,重加咀嚼,再行咽下,称为「反刍」。
2.比喻反覆而细心的思量。
《国语辞典》:反刍胃(反刍胃)  拼音:fǎn chú wèi
反刍动物有瘤胃、蜂巢胃、重瓣胃、皱胃四个胃。
《漢語大詞典》:反刍动物(反芻動物)
偶蹄类的某些动物。这类动物有的胃分为四个部分:瘤胃、蜂巢胃、重瓣胃和皱胃,食物咽下后先入瘤胃再入蜂巢胃,然后回到口中细细咀嚼,再入重瓣胃,最后入皱胃,如牛、羊、鹿;有的胃分为三个部分,重瓣胃和皱胃合而为一,如骆驼。
《漢語大詞典》:翻胃
(1).反胃。指食物咽下后胃里不舒服,有恶心甚至呕吐的症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冲脉公孙穴主治歌》:“结胸翻胃食难停。”注:“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难停留也。”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準是他娘的得了翻胃了。”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他说他多吃油荤要翻胃。”
(2).反刍。某些动物先将食物吃进胃里,然后返回嘴里咀嚼,再咽下消化的生理现象。
《國語辭典》:倒嚼  拼音:dǎo jiào
动物反刍称为「倒嚼」。
分類:反刍
《漢語大詞典》:牛呞
牛反刍。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四:“牛呞……谓食已復出也。” 唐 韩愈 《赠刘师服》诗:“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
分類:反刍
《漢語大詞典》:牦牛(犛牛,氂牛)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
《漢語大詞典》:齝草
牛反刍时回嚼的草。可作中药。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牛:“齝草一名牛转草。即牛食而復出者,俗曰回噍……初生口噤十日内者,用牛口齝草绞汁灌之。”
分類:反刍中药
《国语辞典》:皱胃(皱胃)  拼音:zhòu wèi
反刍类动物的第四个胃,因皱纹甚多而得名。前接重瓣胃,后连十二指肠。
《漢語大詞典》:牛齝
亦称“ 牛转草 ”。 即齝草。牛反刍出来的草,中医可入药。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牛:“牛齝,治反胃噎膈,虽取象回噍之义,而沾濡口涎为多,故主疗与涎之功同。”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牛:“齝草,一名牛转草,即牛食而復出者。”
分類:反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