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仰剌叉  拼音:yǎng là chā
四脚朝天的仰倒在地上。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二折:「刚挣揣把门倚靠,我则道十分紧闭著,原来是不插拴牢,靠著时呀的门开了,滴留扑仰剌叉吃一交。」也作「仰剌擦」。
分類:仰面跌倒
《漢語大詞典》:夜叉国(夜叉國)
传说中的国名。其国人皆为夜叉,故名。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周遇:“又到 夜叉国 ,船抵暗石而损,遂搬人物上岸,伺潮落,阁船而修之,初不知在此国,有数人同入深林採野蔬,忽为夜叉所逐,一人被擒,餘人惊走,回顾见数辈夜叉同食所得之人,同舟者惊怖无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有篇名《夜叉国》
分類:国人夜叉
《國語辭典》:笑面夜叉  拼音:xiào miàn yè chā
比喻表面和善而心地险恶的人。宋。陈次升 弹蔡京第三状:「毒流天下,实不忍闻其事,主行虽在章惇,卞实启之,时人目之为『笑面夜叉』。」也作「笑夜叉」。
《國語辭典》:夜叉  拼音:yè chā
1.佛教用语。梵语yakṣa的音译。佛教谓一种捷疾勇健会伤害人的鬼。为八部众之一。《杂宝藏经》卷八:「龙王夫妇及诸眷属生敬信心,尽受五戒,并夜叉众亦受五戒。」也作「药叉」。
2.比喻容貌丑陋或性情凶暴的人。明。康海《中山狼》第一折:「谁道俺的残生命,又撞著这狼夜叉。」
3.妻子。为旧社会中对妻子的谑称。《聊斋志异。卷三。夜叉国》:「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红楼梦》第六五回:「可是扯谎!这样一个夜叉,怎么反怕屋里的人呢?」
《国语辞典》:魔王夜叉  拼音:mó wáng yè chā
形容面貌极为凶恶丑陋的人。《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又叫家丁妆了一班牛头马面,魔王夜叉,极狰狞的怪物。」
《国语辞典》:式叉摩那  拼音:shì chā mó nà
年满十八岁的沙弥尼,到满二十岁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尼之前,要受六法,此时就称为「式叉摩那」。为梵语śikṣamāṇā的音译。《四分律》卷二七:「彼比丘尼取他依,著不语主,入村乞食者波逸提,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或意译为「学法女」、「学戒女」、「正学女」。
《国语辞典》:四仰八叉  拼音:sì yǎng bā chā
北平方言。四肢伸展而仰卧的样子。如:「瞧他四仰八叉的躺在那儿,像什么样子!」
《国语辞典》:三叉神经(三叉神经)  拼音:sān chā shén jīng
第五对脑神经。由延髓分布于前额、上颚、下颚等部位,主管颜面、牙齿、鼻腔、口唇等的知觉。口腔、眼、耳疾病或流行性感冒,常会引起三叉神经痛。
《国语辞典》: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  拼音:bō luó tí mù chā
凡内容罗列戒律项目的律典,皆称为「波罗提木叉」。为梵语Prārimokṣa的音译。印度在布萨日时,于僧众前读诵之,以使比丘自省或讨论是否犯戒,是否应忏悔。一般称为「戒本」。也译作「波罗提目叉」、「婆罗提木叉」、「般罗底木叉」。
分类:罗列戒律
《国语辞典》:叉手不离方寸(叉手不离方寸)  拼音:chā shǒu bù lí fāng cùn
拱手于胸前,向人表示恭敬的态度。《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后生叉手不离方寸:『小人是村里人,……要往褚家堂那边去的。』」《儒林外史》第二○回:「那小厮作了一个揖,叫声『老师父』,叉手不离方寸,说出姓名来。」
《国语辞典》:叉灰泥  拼音:chǎ huī ní
建筑上用的石灰与土混合而成的泥。
《国语辞典》:叉角羚  拼音:chā jiǎo líng
动物名。哺乳类偶蹄目叉角羚科。体赤褐色,腹部为白色,颈有白色带条。雌雄皆有角,角尖分为两叉。行动轻捷,奔驰迅速。栖息于开阔平原及半沙漠地区。
《国语辞典》:叉路货(叉路货)  拼音:chā lù huò
本指品质不良的货品。后比喻外行,不是真有本事。后《西游记》第三回:「一时答应不来,岂不被人看做叉路货,受他轻薄。」
《国语辞典》:叉爬子  拼音:chā pá zi
北平方言。指筷子。《红楼梦》第四○回:「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
《国语辞典》:叉烧包(叉烧包)  拼音:chā shāo bāo
以叉烧肉为主要馅料所做成的包子。如:「这家餐厅的叉烧包远近驰名,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分类:包子
《国语辞典》:叉门(叉门)  拼音:chǎ mén
立于门中间,分张两臂,阻止人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