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可叉
亦作“ 可擦 ”。 象声词。多形容打、砍、劈、折等声音。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举起我那板斧来,覷着脖子上可叉。” 元 无名氏 《争报恩》楔子:“被我可叉一拳,丕的打倒在地。”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一折:“唤他来可擦的一刀两段,便除了后来的祸患。”
《国语辞典》:罗叉(罗叉)  拼音:luó chā
令人怖畏的恶鬼。参见「罗刹」条。
分类:恶鬼
《國語辭典》:交叉  拼音:jiāo chā
1.相交。《水浒传》第三四回:「秦明看那路时,又没正路,都只是几条砍柴的小路,却把乱树折木,交叉当了路口。」《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可巧见他刁著一根小烟袋儿,交叉著手,靠著窗台儿在那里歇腿儿呢!」
2.间隔穿插。如:「手指交叉在一起。」
《國語辭典》:叉牙  拼音:chā yá
1.缺齿。唐。韩愈落齿〉诗:「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
2.歧出不齐。唐。李贺南山田中行〉诗:「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漢語大詞典》:手八叉
唐 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入试,叉手构思,凡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见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后因以“手八叉”形容文思敏捷。 清 赵翼 《集益斋即事戏呈休宁座主》诗:“公於此已肱三折,我愧才非手八叉。”
《国语辞典》:一叉(一叉)  拼音:yī zhǎ
将拇指与食指伸张,以表长度,其距离称为「一叉」。也作「一榨」、「一折」。
《漢語大詞典》:馋叉(饞扠)
(1).贪婪地挟取(食物)。
(2).贪食者的筷子。 清 赵翼 《孙介眉太守招食鲢鱼头羹戏为作歌》:“老夫不觉攘臂举馋扠,太岳今朝纔一饱。”
《漢語大詞典》:野叉
梵文的译音,亦译作夜叉、药叉,佛经多指恶鬼。古代笔记小说中亦常有记述,多荒诞不可信。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境异:“ 苏都识匿国 有 夜叉城 ,城旧有野叉,其窟见在……人有逼窟口,烟气出,先触者死,因以尸掷窟口。其窟不知深浅。”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剧谈録载, 张季弘 所遇逆旅妇人,以指画石,深入数寸。恐亦言过其实,即不然,亦木客野叉,非人类也。”
《國語辭典》:温八叉(溫八叉)  拼音:wēn bā chā
人名。即晚唐诗人温庭筠。参见「温庭筠」条。
《漢語大詞典》:渔叉(漁叉)
渔具。头上有尖刺,用来刺鱼。 清 王又曾 《题林良九鹭图》诗:“渔叉不响欸乃空,忽下前滩几堆雪。”
分類:渔具
《國語辭典》:三叉口  拼音:sān chā kǒu
几条不同方向的道路交叉的地方。宋。苏轼纵笔〉诗三首之二:「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也作「三叉路」、「三岔路口」。
《漢語大詞典》:恶叉(惡叉)
(1).树名。其子必三颗同一蒂。佛教以喻惑、业、苦。翻译名义集·五果:“恶叉,树名,其子似没石子,生必三颗同蒂,喻惑、业、苦三同时具足。”《楞严经》卷一:“佛告 阿难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2).凶恶。《全元散曲·满庭芳》:“心恶叉偏毒最狠,性搊搜少喜多嗔,百般的都难亲近。”
《國語辭典》:叉口  拼音:chā kǒu
袋口成叉角的布袋或麻袋。《金瓶梅》第六○回:「一个急急脚脚的老小,左手拿著一个黄豆巴斗,右手拿著一条绵花叉口,望前只管跑走。」《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个人走将进来,将肩上叉口也似一件东西,往庭中一捽。」
《漢語大詞典》:玉丫叉
亦作“ 玉鸦叉 ”。亦作“ 玉鸦釵 ”。 首饰名。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词:“魂梦不离金屈戌,画图亲展玉鸦叉。” 清 龚自珍 《小重山令》词:“今年愁到莫愁家。黄金少,典去玉丫叉。” 高天梅 《孤山探梅》诗:“若使化为仙蝶去,定然飞上玉鸦釵。”
分類:首饰饰名
《漢語大詞典》:排叉
军事防御设施。以带丫杈的树枝排列插在地上阻遏敌人。《水浒传》第六一回:“一週迴鹿角交加,四下里排叉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