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43,分90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曲县
县磬
宿县
县鄙
县断
彻县
萍乡县
梅县
换县
寰县
紧县
村县
县传
县麻
县泉
《漢語大詞典》:曲县(曲縣)
亦作“ 曲悬 ”。 周 礼,诸侯之乐,室内三面悬乐器,形曲,谓之“曲县”。县,“ 悬 ”的古字。左传·成公二年:“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 杜预 注:“轩县也。 周 礼,天子乐宫县四面,诸侯轩县,闕南方。” 孔颖达 疏引 王肃 曰:“轩县闕一面,故谓之曲县。”《孔子家语·正论》:“请曲悬之乐。”
《漢語大詞典》:县磬(縣磬)
见“ 县罄 ”。
《漢語大詞典》:县罄(縣罄)
亦作“ 县磬 ”。 悬挂的磬,喻空无所有,贫困之极。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齐侯 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杨伯峻 注:“罄同磬,他本亦作‘磬’,《鲁语上》即作‘磬’。磬之悬掛,中高而两旁下,其间空洞无物。百姓贫乏,空无所有,虽房舍高起,两簷下垂,如古磬之悬掛者然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陶公 少有大志,家酷贫……于时冰雪积日, 侃 室如县磬。”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贫乏》:“言贫乏室如县罄。”
《分类字锦》:宿县(宿县)
周礼大司乐凡乐事大祭祀宿县遂以声展之疏言宿县者于前宿豫县之
分类:宿县作乐
《漢語大詞典》:县鄙(縣鄙)
(1).县与鄙。均古代行政区划之名。《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五酇为鄙,五鄙为县。”荀子·富国:“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吕氏春秋·孟夏:“命司徒,巡行县鄙。” 高诱 注:“县,畿内之县。县,二千五百家也。鄙,五百家也。”
(2).泛指所属之县与鄙。左传·昭公十九年:“若寡君之二三臣,其即世者, 晋 大夫而专制其位,是 晋 之县鄙也,何国之为?”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诛韩本末:“且吾自诛权姦耳,而函首以遗之,则是虏之县鄙也,何国之为?”
《漢語大詞典》:县断(縣斷)
凭空臆断。 宋 王安石 《答段缝书》:“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分類:凭空臆断
《漢語大詞典》:彻县(徹縣)
亦作“ 彻悬 ”。 古代君王或卿大夫遇有灾患疾病,即撤去悬挂的钟磬之类乐器,表示不敢贪图逸乐。礼记·丧大记:“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礼记·曲礼下:“大夫无故不彻县。”墨子·七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今入岁已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 胡三省 注:“悬,乐悬也,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国有大故,则减膳彻乐。”清史稿·高宗纪二:“戊子,詔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彻悬,斋戒。”参见“ 彻乐 ”。
《漢語大詞典》:彻乐(徹樂)
(1).古代遇有灾患病故或天象变异时,帝王或卿大夫撤除乐器,以示忧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杞孝公 卒, 晋悼夫人 丧之, 平公 不彻乐,非礼也。”新唐书·高宗纪:“﹝ 总章 元年四月﹞丙辰,有彗星出于五车,避正殿,减膳,彻乐。”
(2).借指逝世。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虽享禄不薄,屡膺蕃庶之赏,彻乐之日,门中索然。”参见“ 彻县 ”。
《国语辞典》:萍乡县(萍乡县)  拼音:píng xiāng xiàn
县名。位于江西省宜春县西,浙赣铁路经此,地富煤矿,品质好。由汉冶萍公司经营开采。
分类:县名江西
《国语辞典》:梅县(梅县)  拼音:méi xiàn
县名。旧称为「嘉应州」。在广东省境东北,蕉岭县东南,因濒梅江北岸,故称为「梅县」。有煤、木材、竹等资源,农产以稻、甘蔗、薯类为主,为著名侨乡。
《分类字锦》:换县(换县)
汉书薛宣传入守左冯翊频阳县北当上郡西河为数郡凑多盗贼其令平陵薛恭本县孝者功次稍迁未尝治民职不办而粟邑县小僻在山中民谨朴易治令鹿邑尹赏久郡用事吏为楼烦长举茂材迁在粟宣即以令奏赏与恭换县二人视事数月而两县皆治
分类:能政
《漢語大詞典》:寰县(寰縣)
宇内,天下。 唐 褚亮 《享先农乐章·肃和》:“神之听之,福流寰县。”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深仁洽蛮徼,愷乐周寰县。”
分類:宇内天下
《韵府拾遗 霰韵》:紧县(紧县)
文献通考周广顺三年敕二千户以上为紧县
《漢語大詞典》:村县(村縣)
偏僻的小县城。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凡此辈使人……朝辞禁门,情态即异;暮宿村县,威福便行。” 宋 范成大 《安乡县西晚泊》诗:“一湾村县过,百折暮江迟。”
分類:偏僻县城
《漢語大詞典》:县传(縣傳)
驿传。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匹车辆。
《韵府拾遗 麻韵》:县麻(县麻)
陈造诗适喜县麻势为荡铄石暑
《漢語大詞典》:县泉(縣泉)
山顶上的泉水;瀑布。管子·地员:“高陵土山二十施,百四十尺,而至於泉,山之上,命之曰县泉。”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夏纬瑛 曰:“‘县泉’与 崑崙 之 县圃 同例,当指高山之顶有泉处。” 明 刘基 《郁离子·牧豭》:“县泉沃之,湿蘚被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