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原住民  拼音:yuán zhù mín
指某地区原先定居的族群。目前官方认定的台湾原住民包含有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邹族、赛夏族、雅美(达悟)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邵族、噶玛兰族、赛德克族、拉阿鲁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十六族。
《国语辞典》:出草  拼音:chū cǎo
旧日台湾原住民埋伏于草丛中,捕杀入侵者或猎取他族的人头,再将人头去皮肉,置于髑髅架上,称为「出草」。此一行为象徵自卫、勇敢,并具有宗教意义。
《国语辞典》:牵手(牵手)  拼音:qiān shǒu
1.手牵著手。如:「他们牵手漫步在夕阳下。」
2.闽南方言。指妻子。源出于早期台湾原住民平埔族的婚俗,称男女成婚为「牵手」,离婚为「放手」。连雅堂《台湾语典。卷三。牵手》:「谓妻也,土番娶妇,亲至妇家,携手以归;沿山之人习见其俗,因谓妻曰牵手。」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番俗」:「意合,女出而招之同居,曰牵手」、「既成配偶,名曰牵手」。
《国语辞典》:山地同胞  拼音:shān dì tóng bāo
由于原住民多半居住在山地,因此前人多称之为「山地同胞」。参见「原住民」条。
《国语辞典》:台湾高山族(台湾高山族)  拼音:tái wān gāo shān zú
台湾原住民的旧称。
《国语辞典》:波里尼西亚人(波里尼西亚人)  拼音:bō lǐ ní xī yà rén
Polynesian
住在南太平洋中央地区诸岛的原住民。分布在复活岛、夏威夷和纽西兰所连成的三角形地区。其特徵是具中等身材,体格健壮,浅色皮肤,波型头发及浓密络腮胡子。语言属南岛语系。
《国语辞典》:阿美族  拼音:ā měi zú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阿美」(Amis)本是卑南族对其称呼,意为「北方人」,花莲地区族人则自称邦札(Pancah)后来遂为本族的通称。主要分布在花莲、台东、屏东之平地行政区。社会是典型的母系、母权社会,经济以农耕为主。有泛灵信仰,每年有三个主要祭典:一是播种祭,每年春天举行;一是捕鱼祭,每年六月举行;一是丰年祭,每年八月月圆时举行。
《国语辞典》:第四世界  拼音:dì sì shì jiè
1.符合联合国评断的「最低度开发之国家」。为英语Fourth World的意译。评断的标准为:一、国民平均所得未达三百美元;二、制造业占国家生长毛额百分之十以下;三、十五岁以上之国民,识字率未达百分之二十。如亚洲的孟加拉,非洲的衣索比亚、索马利亚等,都是第四世界的成员。
2.指世界所有原有疆土与财富,已被部分或全部剥夺了的原住民。为英语The Fourth World的意译。包括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北欧土著、澳洲土著,及其他洲的原住民等。由国际原住民事务工作团所定义。
《国语辞典》:鲁凯族(鲁凯族)  拼音:lǔ kǎi zú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居屏东、高雄、台东山地。以山田农业为主,亦兼打猎、捕鱼。为父系社会,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尤其重视长子。住石版屋,精雕刻,女人长于织布、编篮。因相信祖先为百步蛇所生,因此视百步蛇的图腾为祖灵,常见于日常用品与住屋的木质屋檐、柱子的雕刻上。
《国语辞典》:排湾族(排湾族)  拼音:pái wān zú
台湾原住民族之一。居住在中央山脉以南到恒春半岛东南方的山区和海岸区。传统的社会概分为头人阶级、世族阶级、佃民阶级,前二者享有特权。家庭重长嗣(不分男女)。命名采用袭名制,各阶级有不同的名谱。以务农、狩猎、捕鱼为生。祭祖的仪式有时祭、五年祭、告祭等,以祀远祖的五年祭最为隆重。长于木雕与石雕,造型古朴可爱;妇女并精于织布,图案多变且细致,甚具艺术天分。
《国语辞典》:平埔族  拼音:píng pǔ zú
泛称原居平原地带的原住民族群,包括噶玛兰族、凯达加兰族、雷朗族、道卡斯族、巴则海族、巴瀑拉族、猫雾捒族、邵族、和安耶族、西拉雅族等族群。属南岛语族。
《国语辞典》:雅美族  拼音:yǎ měi zú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今也称为达悟族。居住兰屿。为典型的海洋民族,男性捕捞鱼类,以水田种芋,山田种粟。传统有半穴居房屋,共分七社。属父系家族,其语言文化与菲律宾北部巴丹群岛居民语言相同。每年三月至六月为其飞鱼祭,有繁密的渔捞文化。
《国语辞典》:山地舞  拼音:shān dì wǔ
原住民舞蹈的旧称,泛指台湾原住民族的传统舞蹈。
《国语辞典》:赛夏族(赛夏族)  拼音:sài xià zú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分布在苗栗县、新竹县一带山区,为父系氏族社会,家庭由传统大家庭制趋向小家庭制。其矮灵祭,深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