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玺印文字(玺印文字)  拼音:xǐ yìn wén zì
古代印章上的文字。如:「他摹刻的玺印文字,朴拙有致,耐人玩味。」
分类:印章文字
《国语辞典》:穿带印(穿带印)  拼音:chuān dài yìn
一种两面都刻有印文,左右有孔可拴纽带的印章。通常一面刻名字,另一面刻字号、吉语或画像。汉魏时代较为流行。
《国语辞典》:印规(印规)  拼音:yìn guī
使印章拓得端正而不歪斜的钤印定位工具。
《国语辞典》:长戳(长戳)  拼音:cháng chuō
用于普通公文上的印章。印文须刻机关或单位全衔。也称为「条戳」。
《国语辞典》:古玺文(古玺文)  拼音:gǔ xǐ wén
先秦印章上的文字。古玺分官玺、私玺两大类,约兴起于春秋时代,对后世研究古文字演变及考史具有很大的功用。
《國語辭典》:子母印  拼音:zǐ mǔ yìn
由大小两个或三个套合成一组的印章,通常大印做成母兽的形状,再将印的中腹挖空,使做成小兽状的小印藏于其中。因如此的形体似母兽拥抱子兽,故称为「子母印」。此种印章,始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六朝。也称为「套印」。
《国语辞典》:店章  拼音:diàn zhāng
刻有商店全名、住址、电话等的印章。如:「购物时所开立的正式收据,必须盖上店章才能报帐。」
《国语辞典》:鉴藏印(鉴藏印)  拼音:jiàn cáng yìn
盖在书画上的印章。表示作品经过钤印者的鉴定收藏。
《国语辞典》:鉴赏印(鉴赏印)  拼音:jiàn shǎng yìn
盖在书画上的印章。表示作品经过钤印者鉴定为真品。
《国语辞典》:骑缝章(骑缝章)  拼音:qí fèng zhāng
盖在重要文件骑缝处的印章。也称为「骑缝印」。
《国语辞典》:人头保(人头保)  拼音:rén tóu bǎo
志愿提供身分證及印章,为不熟识的第三者作保,称为「人头保」。
《國語辭典》:钢印(鋼印)  拼音:gāng yìn
1.各种机关团体使用的硬印,盖于文件上可使印文凸起。
2.用钢印盖出的印痕。
《漢語大詞典》:焚符破玺(焚符破璽)
烧毁信符,打碎印章。庄子·胠箧:“焚符破璽,而民朴鄙。” 郭象 注:“除矫诈之所赖者,则无以行其姦巧。”
《國語辭典》:花押印  拼音:huā yā yìn
一种镌刻花写姓名的印章。始于宋代,一般没有外框,签押得使人不易摹仿,作为取信的凭记。元代流行的花押印多为长方形,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也称为「元戳」、「元押」。
《國語辭典》:花押  拼音:huā yā
在文书、契约上所签的名字或记号。《西游记》第二九回:「国王见了,取本国玉宝,用了花押,递与三藏。」《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当下各人画个花押,兄弟二人,每人收了一纸,管待了李社长自别去了。」也称为「花书」、「花字」。
《漢語大詞典》:回文印(迴文印)
文字回旋排列的印章。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如古代双名印,为使名字相连,避免拆散在左右两侧,从姓开始采用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即逆时针的方向)排列,即在姓下加“印”字,作“姓印某某”。回文应读作“姓某某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