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308
词典
29
分类词汇
275
佛典
4
共275,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
(续上)
五旌
迦旃延
月称
觉音
给孤独
圣教序
摩踵
五印度
东印度
沐胥
舐足
祛经
五印字
无忧王
贤豆
《漢語大詞典》:
五旌
指 印度 古因明学(即逻辑学)的五段推理法,后为新学三段推理法所代替。 章炳麟
《訄书·正名杂义》
:“夫三段之条,五旌之教,是有专家,不得采摭。”
分類:
印度
因明
逻辑学
推理
理法
《国语辞典》:
迦旃延
拼音:
jiā zhān yán
katyāyana
人名。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古印度阿槃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修习外道,后跟随释迦牟尼学法,以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有「议论第一」之称。也称为「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
分类:
人名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印度
婆罗门
《国语辞典》:
月称(月称)
拼音:
yuè chēng
人名。(西元600?~650?)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大师。南印度人。曾任那烂陀寺的住持。精通一切经论。龙树中论最好的注释家。是中观应成派集大成者,对印度和西藏中观思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有《中观本颂明句疏》、《入中论》、《六十如理论疏》等传世。
分类:
月称
人名
印度
大乘佛教
大师
公元
《国语辞典》:
觉音(觉音)
拼音:
jué yīn
印度的一位高僧。生卒年不详,约在四至五世纪间。生于北印度菩提伽耶附近。精通《吠陀》等经典,后从离婆多出家学习巴利三藏,五世纪初到斯里兰卡,住在大寺,从僧伽波罗进修三藏经典和注疏,后移居犍陀伽罗寺研究著作。是巴利语系最杰出的学者。他几乎把巴利三藏都作了注释。并著作《清净道论》,是一部综述上座部佛法的名著。晚年回印度朝拜提树,不知所终。
分类:
印度
一位
位高
高僧
四至
五世
世纪
《漢語大詞典》:
给孤独(給孤獨)
古 中印度 憍萨罗国 舍卫城 豪商,性慈善,好施孤独,故得此名。也称 给孤独长者 。 唐
玄奘
《
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
》
:“ 善施长者 仁而聪敏,积而能散,拯乏济贫,哀孤恤老,时美其德,号 给孤独 焉。”
分類:
中印
印度
罗国
卫城
慈善
《國語辭典》:
圣教序(聖教序)
拼音:
shèng jiào xù
〈大唐三藏圣教序〉的简称。唐初玄奘赴西域取经,往返共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经、律、论三藏要籍六百五十七部,唐太宗特制此序表彰其事,冠于诸经之首。高宗永徽四年(西元653)由褚遂良书于石碑,称为「褚圣教序」。为褚遂良晚年代表作品。高宗咸亨三年(西元672)弘福寺怀仁和尚集王羲之草书刻于石碑,称为「集王书圣教序」,简称「王圣教序」。
分類:
全称
玄奘
法师
印度
取经
《漢語大詞典》:
摩踵
(1).见“ 摩顶放踵 ”。
(2).古 印度 诸国的风俗礼节,朝见尊敬者时用手抚摩其脚跟,以示崇敬。 唐
玄奘
《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
:“远则稽顙拜手,近则舐足摩踵。”
《
新唐书·西域传上·天竺
》
:“﹝ 中天竺国 ﹞以舐足摩踵为致礼。”
分類:
印度
风俗
俗礼
礼节
朝见
尊敬
用手
抚摩
脚跟
《國語辭典》:
摩顶放踵(摩頂放踵)
拼音:
mó dǐng fǎng zhǒng
从头顶到脚跟都受损伤。比喻舍身救世,不辞劳苦。《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既墨者,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于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也作「摩顶至踵」、「摩顶至足」、「磨顶至踵」、「磨踵灭顶」。
分類:
从头
头顶
脚跟
不辞
辛苦
《漢語大詞典》:
五印度
即 印度 。古 印度 区划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故称。此种划分起源甚早,
《往世书》
中即已有之。 唐 玄奘
《
大唐西域记·三国
》
:“ 五印度 之境,周九万餘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清
魏源
《
圣武记
》
卷五:“佛法出 五印度 。”亦省作“ 五印 ”。 梁启超
《知耻学会叙》
:“ 五印 毒物,天下所视为虺命为鴆,乃徧国种之,徧国嗜之。”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
:“ 唐 时因 印度 分为五部分,故称 五印 。”参见“ 五天竺 ”。
分類:
印度
区划
中五
五部
《漢語大詞典》:
五天竺
指古 印度 。古代 印度 的区域分为 东天竺 、 南天竺 、 西天竺 、 北天竺 、 中天竺 五大部分。 清
魏源
《
圣武记
》
卷五:“﹝ 西藏 ﹞在 五天竺 之东,非古佛国也。”亦省作“ 五天 ”。 唐
王维
《能禅师碑》
:“大师至性淳一,天姿贞素……故能 五天 重跡,百 越 稽首。” 宋
林逋
《诗魔》
:“此魔降不得,珎重 五天 人。”
分類:
印度
区域
天竺
《国语辞典》:
东印度(东印度)
拼音:
dōng yìn dù
广义上,指印度、中南半岛、马来群岛等地方。狭义上,则专指以前荷属东印度,即现在的印尼。
分类:
东印度
广义
指印
印度
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
等地
《漢語大詞典》:
沐胥
传说中的古 印度 国名。 晋
王嘉
《
拾遗记·燕昭王
》
:“﹝ 燕昭王 ﹞七年, 沐胥 之国来朝,则 申毒国 之一名也。”
《
太平广记
》
卷二八四
《天毒国道人》
作“沐骨”。按, 申毒国 指古 印度 。
分類:
印度
《漢語大詞典》:
舐足
吻舔人足。古代 印度 对人表示崇敬的一种仪节。 唐
玄奘
《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
:“远则稽顙拜手,近则舐足摩踵。”
分類:
印度
人表
崇敬
仪节
《漢語大詞典》:
祛经(佉經)
指 印度 佛经。 清
龚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
诗:“ 佉 经梵刻著録重,千番百轴光熊熊。”
分類:
印度
佛经
《漢語大詞典》:
五印字
古印度文,即梵文。 宋
赵令畤
《侯鲭录》
卷一:“沙弥去学五印字,静女来悬千尺旛。”
分類:
印度
梵文
《漢語大詞典》:
无忧王(無憂王)
古 印度 摩揭陀国 孔雀王朝 国王 阿育王 的意译。 唐
段成式
《
酉阳杂俎·木篇
》
:“昔 中天 无忧王 剪伐之(菩提树),令事大婆罗门积薪焚焉。炽焰中忽生两树, 无忧王 因懺悔,号灰菩提树。”
分類:
印度
国王
阿育王
《漢語大詞典》:
贤豆(賢豆)
古 印度 的别译。 唐
玄奘
《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
:“详夫 天竺 之称,异议纠纷,旧云 身毒 ,或曰 贤豆 ,今从正音,宜云 印度 。”
分類:
印度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