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郊
谓东郊、南郊、西郊、北郊、中郊。古代礼仪,帝王于五郊设祭迎气。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 青帝 句芒 ;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 赤帝 祝融 ;立秋前十八日,迎 黄灵 于中兆,祭 黄帝 后土 ;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 白帝 蓐收 ;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 黑帝 玄冥 。后汉书·明帝纪:“是岁( 中平 二年),始迎气於五郊。”
《漢語大詞典》:乐游苑(樂遊苑)
(1).古苑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南郊。本为 秦 时的 宜春苑 , 汉宣帝 时改建 乐游苑 。 唐 时,为 长安 士女游赏的胜地。西京杂记卷一:“ 乐游苑 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 唐 李白 《忆秦娥》词:“ 乐游原 上清秋节, 咸阳 古道音尘絶。” 唐 李白 《登乐游园望》:“独上 乐游园 ,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靄靄,宫闕入烟云。” 清 吴伟业 《画兰曲》诗:“何似 杜陵 春禊饮, 乐游原 上采兰人。”
(2).古苑名。故址在今 江苏省 江宁县 境。 南朝 宋武帝 所建。 南朝 梁 沈约 有《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参见“ 乐游 ”。
《漢語大詞典》:乐游(樂遊)
(1).欢乐地游逛。 唐 李冗 《独异记》卷中:“ 陆贾 得 南越王 赵佗 所赠橐,中装万金。归分五男,各令散居。而 贾 携侍儿竟乐游於五子之家,每止十日,极其滋味承奉。” 清 唐甄 潜书·独乐:“夜起寝者,与之观色而听音,甘味而乐游也,岂其所愿哉。”
(2).“ 乐游苑 ”的省称。指 汉宣帝 所建者。 唐 韩愈 《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诗:“ 长安 雨洗新秋出,极目寒镜开尘函…… 乐游 下瞩无远近,緑槐萍合不可芟。”参见“ 乐游苑 ”。
(3).“ 乐游苑 ”的省称。指 南朝 宋武帝 所建者。 唐 李白 《月夜金陵怀古》诗:“别殿悲 清暑 ,芳园罢 乐游 。” 王琦 注引《六朝事跡》:“ 乐游苑 ,《舆地志》云,在 晋 为 药园 , 宋 元嘉 中以其地为北苑,更造楼观,后改为 乐游苑 。”参见“ 乐游苑 ”。
《漢語大詞典》:南北郊
南郊与北郊。分别为古代王朝祭天、祭地之处。汉书·郊祀志下:“祭天於南郊,就阳之义也;瘞地於北郊,即阴之象也……宜於 长安 定南北郊,为万世基。”
《漢語大詞典》:五供
犹五祭。 汉 时指祀南郊、北郊、明堂、高祖庙、世祖庙。 汉 蔡邕 独断卷下:“正月上丁,祠南郊,礼毕,次北郊、明堂、高祖庙、世祖庙,谓之五供。五供毕,以次上陵也。”参阅后汉书·礼仪志上
《漢語大詞典》:鹤林寺(鶴林寺)
寺名。在今 江苏省 镇江市 南郊。始建于 晋 代, 南朝 宋武帝 刘裕 微时曾游于此。 宋 祝穆 方舆胜览·镇江府:“ 鹤林寺 ,在 黄鹤山 ,旧名 竹林寺 , 宋高祖 尝游,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即位,改名 鹤林 ,今名 报恩 。”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京口 鹤林寺 杜鹃花,春开最盛。”
《漢語大詞典》:朱明节(朱明節)
立夏节。 汉 代皇帝于立夏日迎夏神于南郊,唱《朱明》歌,故称。 南朝 梁武帝 《首夏泛天池》诗:“薄游朱明节,泛漾天渊池。”《天雨花》第一回:“明朝乃是朱明节,回家吩咐众家人。各家节礼俱已送,惟有 桓 家尚未行。”参阅后汉书·祭祀志中
《漢語大詞典》:青云谱(青雲譜)
即 太乙观 。在 江西省 南昌市 南郊。建于 唐 贞观 十五年(公元641年),名 天宁观 。 清 初名画家 朱耷 (别号 八大山人 )痛心 明 亡,隐居于此,扩基修建,始改今名。1959年在此建立 八大山人 纪念馆。为 南昌市 游览地之一。
《漢語大詞典》:三大礼(三大禮)
唐 制,天子亲享 太清宫 、太庙,合祭天地于南郊,谓之三大礼。 杜甫 有《进三大礼赋表》,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 明 邱濬 大学衍义补·郊祀天地礼:“ 唐玄宗 天宝 元年二月敕:凡所祠享,必在躬亲。其皇地祇,宜就南郊合祭。是月十八日亲享 玄元皇帝 于 太清宫 ,十九日亲享太庙,二十日合祭天地于南郊,谓之三大礼。”
《国语辞典》:格林威治  拼音:gé lín wēi zhì
Greenwich
城市名。位于英国伦敦东南郊,濒泰晤士河,有世界著名的天文台,为世界子午线的起点。
《國語辭典》:千佛山  拼音:qiān fó shān
山名。在山东省历城县南,是境内名胜之一。山壁多凿佛像,大小不下千馀,因而得名。相传虞舜于此躬耕。也称为「历山」、「舜耕山」。
《國語辭典》:山阴道上(山陰道上)  拼音:shān yīn dào shàng
山阴位在今浙江绍兴,境内山水美景甚多,令人目不暇给。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后比喻事物繁多,使人忙于接应。
《漢語大詞典》:灵星门(靈星門)
旧时学宫前门名。 宋仁宗 天圣 六年,筑南郊坛置 灵星门 。至 理宗 景定 间,移用于圣庙。宋史·礼志二:“南郊坛制…… 仁宗 天圣 六年,始筑外壝,周以短垣,置 灵星门 。” 元 刘埙 隐居通议·学宫灵星门制:“州县学宫旧制,外门曰 灵星 。”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灵星门:“圣学 櫺星门 ,当作 灵星门 。”参阅 清 唐训方 《里语徵实》卷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