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细十番(細十番)
即十番鼓。合奏乐名。由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乐器组成,可奏各种乐曲。 清 洪升 《长生殿·偷曲》:“内细十番,小生吹笛和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又扮灯船悬五色纱灯,打细十番,绕场数迴下。”参见“ 十番鼓 ”。
《漢語大詞典》:十番鼓
一种器乐合奏名。因演奏时轮番用鼓、笛、木鱼等十种乐器,故名。起于 明 万历 时,今仍流行于 苏 、 浙 、 闽 等地。初以打击乐器为主,后亦杂以多种管弦乐器,其种类因时因地而异,所用乐器亦有不限于十种者。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吹洞簫,唱时曲,酒半,打十番鼓。” 清 何洯 《竞渡歌》:“《伊凉曲》杂十番鼓,引出翩翩游冶郎。” 清 吴伟业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此地繇来盛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亦省作“ 十番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我们君臣同乐,打一回十番何如?”红楼梦第十一回:“现叫奴才找了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都在园子里戏臺上预备着呢。” 冰心 《往事二》四:“我梦中停足倾耳,自然赞叹,这是‘十番’,究竟还是东方的古乐动人!”参阅 清 叶梦珠 《阅世编·纪闻》、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
《国语辞典》:菩萨十地(菩萨十地)  拼音:pú sà shí dì
菩萨境界的十种阶位。参见「十地」条。
《国语辞典》:完全蛋白质(完全蛋白质)  拼音:wán quán dàn bái zhí
complete protein
含有适当比例的九至十种必需胺基酸之蛋白质,足以维持人体健康及促进生长。
《国语辞典》:菩萨地(菩萨地)  拼音:pú sà dì
菩萨的十种證悟境界。参见「十地」条。
《国语辞典》:悬钩子(悬钩子)  拼音:xuán gōu zǐ
植物名。蔷薇科悬钩子属,包括「木莓」、「掌叶悬钩子」、「薄瓣悬钩子」等数十种悬钩子属植物之通称,直立或攀援灌木。茎叶上散生小刺,故称为「悬钩子」。单叶、羽状复叶或掌状复叶,叶片边缘为不整齐的重锯齿状。夏天开白花,五瓣。瘦果多数集生于凸出花托上,形成肉质果序,椭圆形或球形,红色、橘红色至黑色。可食,味酸。也称为「山莓」、「树莓子」、「刺莓」。
《漢語大詞典》:混合面(混合麵)
一种劣质面粉。其中原料杂至数十种,并多糠粃皮壳之类。 魏巍 《老烟筒》:“ 日本 鬼子那时候,我父亲吃混合面走不动。”京剧《红灯记》第三场:“‘掌柜的,这粥什么味?都发了霉啦!’‘嘿!这是配给的混合面!’”《新华月报》1979年第4期:“我要去挤点儿混合面去,去晚了又买不上了。”
《漢語大詞典》:粗十番
合奏乐名。纯用十种打击乐器合奏。又称素十番。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又扮灯船悬五色纱灯,打粗十番,绕场数迴下][浄]这是些富商大贾,衙门书办,却也热闹。”参见“ 粗细十番 ”。
《漢語大詞典》:粗细十番(粗細十番)
一种锣鼓与丝竹兼用的合奏乐名,起于 明 末,盛行 江 南,今仍流行于 福建 、 江苏 、 浙江 等地。十番即十番鼓,又称十番锣鼓,又有十不闲、十样锦等名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十番鼓﹞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鐃鈸、号筒,祇用笛、管、簫、絃、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谓。有《花信风》《双鸳鸯》《风摆荷叶》《雨打梧桐》诸名。后增星鈸器,輒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鐃之属,则为粗细十番。”
《漢語大詞典》:十教
古人指十种伦理关系的教化。荀子·大略:“立大学,设庠序,脩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杨倞 注:“十教即十义也……十或为七也。”参见“ 十义 ”、“ 七教 ”。
《漢語大詞典》:十布
王莽 时铸造的十种钱币的合称。其名为: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见汉书·食货志下。 清 李佐贤 《续泉说》:“ 莽 十布、六泉,除大布,大、小泉外,俱不易得。余收十布,向缺三品,前岁 寿卿 赠以次、弟两品,仍缺壮布。”
《漢語大詞典》:十势(十勢)
五代 齐己 认为诗有十种表现手法,谓之“十势”。其名目为:狮子返掷,猛虎踞林,丹凤衔珠,毒龙顾尾,孤雁失群,洪河侧掌,龙凤交吟,猛虎投涧,龙潜巨浸,鲸吞巨海。参阅其所著风骚旨格
分類:十种手法
《國語辭典》:三风十愆(三風十愆)  拼音:sān fēng shí qiān
三种恶劣风气及其所包含的十种罪过。即巫风、淫风、乱风;恒舞、酣歌、货、色、游、畋、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书经。伊训》:「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宋。苏轼〈骊山〉诗:「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
八十种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八十随形好,更细别三十二相为八十种之好也。随形好者随三十二形相之好也。一无见顶相,佛顶上之内鬘,仰之则愈高,遂不见其顶上;二鼻高不现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十膝骨坚而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圆而纤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挠;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之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而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而殊好;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气;四十三自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之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眼广长;五十五死门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之光长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著;七十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应众声;七十三次第以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七十五观不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如青珠;八十手足为有德之相;见法界次第下之下。大乘义章二十末。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
一、无见顶相。         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
二、鼻高孔不现。        四十二、毛孔出香气。
三、眉如初月绀琉璃色。     四十三、口出无上香。
四、耳轮辐相埵成。       四十四、仪容如师子。
五、身坚实如那罗延。      四十五、进止如象王。
六、骨际如钩锁。        四十六、行法如鹅王。
七、身一时回如象王。      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
八、行时足离地四寸而印文现。  四十八、一切身分具足。
九、爪如赤铜色薄而细泽。    四十九、四牙白利。
十、膝骨坚著圆好。       五十、舌色赤。
十一、身清洁。         五十一、舌薄。
十二、身柔软。         五十二、毛红色。
十三、身不曲。         五十三、毛软净。
十四、指长纤圆。        五十四、广长眼。
十五、指文藏覆。        五十五、孔门相具。
十六、脉深不现。        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
十七、踝不现。         五十七、脐不出。
十八、身润泽。         五十八、腹不现。
十九、身自持不逶迤。      五十九、细腹。
二十、身满足。         六十、身不倾动。
二十一、容仪备足。       六十一、身持重。
二十二、容仪满足。       六十二、其身大。
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    六十三、身长。
二十四、威振一切。       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
二十五、一切乐观。       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长。
二十六、面不长大。       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二十七、正容貌不挠色。     六十七、等视众生。
二十八、面具满足。       六十八、不轻众生。
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     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
三十、言音深远。        七十、说法不著。
三十一、脐深圆好。       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而说法。
三十二、毛右旋。        七十二、发音报众生。
三十三、手满足。        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
三十四、手足如意。       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
三十五、手文明直。       七十五、观无厌足。
三十六、手文长。        七十六、发长好。
三十七、手文不断。       七十七、发不乱。
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 七十八、发旋好。
三十九、面广姝好。       七十九、发色青珠。
四十、面净如满月。       八十、手足有德相(坐禅三昧经云胸有德
字手足有吉字)。
十种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仙)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地行仙,食麻仁草木之实,而不休息,则食道圆成,名为地行仙,二飞行仙,食松柏等草木而不休息。则以草木轻,故体亦轻,飞行空中,而不坠地,名为飞行仙。三游行仙,服丹砂而不休息,则能化骨使寿永,使体固,且能化物。使贱为贵。自在游行人间化人,名为游行仙。四空行仙,消息养和,运用荣卫。神气久著,则能履虚空,身固寿永,名为空行仙五天行仙,鼓天池而饮神液,固精华,岁久功著,则离人欲,名为天行仙。六通行仙,吞饮日月之精气。作意存变。而延身命,由是功久,则遂有异见,通此物情,名为通行仙。七道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则术法圆成,名为道行仙。八照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则发用而照明境界,如能悉化源,发定慧,名为照行仙。九精行仙,世有采阴拔阳之术,名为交媾,久而功成,则此感彼应,吸彼之精气,以固吾身,是名精行仙。十绝行仙,心变化木石而不休息,则一身如槁木,绝有为之功用,名为绝行仙。见楞严经八,同义疏。
【佛学大辞典】
(梵语)梵语曰哩始,R!s!i长寿不死之称,总名行者。佛为长寿不死,故亦名仙。十二礼曰:「阿弥陀仙两足尊。」梵语杂名曰:「仙哩始。」名义集上曰:「般若灯论云:声闻菩萨等亦名仙,佛于中最尊上,故名大仙。」
十种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因)附录。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随说因〕,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随所见闻觉知,起诸言说,是名随说因。(不系缚法者,即出世之道法也。)
〔二、观待因〕,待即对待之义,谓诸有情,欲求三界有系缚之乐,及出世间不系缚之乐,于彼诸缘,或为求得,或为受用,观彼对此,是名观待因。
〔三、牵引因〕,谓由净不净业,熏习三界善恶诸行,于可爱不可爱趣中,牵引可爱不可爱之自体,是名牵引因。(趣即六趣。言可爱不可爱者,谓于六趣之中,天、人二趣可爱,脩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趣不可爱也。自体即行业之自体也。)
〔四、生起因〕,谓三界可爱不可爱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各从自种而生。爱即能润,种即所润。由此所润,先所牵引可爱不可爱之自体,遂得生起,是名生起因。
〔五、摄受因〕,谓三界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悉依真实之见之所摄受,是名摄受因。
〔六、引发因〕,谓欲界系缚善法,能引欲界系缚诸胜善法也。又能引色界、无色界系缚及不系缚善法,乃至无色界系缚善法,能引无色界诸胜善法及不系缚善法等,是名引发因。
〔七、定异因〕,谓三界系缚诸法及不系缚法,自性功能有差别故,是名定异因。
〔八、同事因〕,谓由自性功能和合而生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法,亦得成办和合,是名同事因。
〔九、相违因〕,谓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法,将得生时,若障碍现前,便不得生,是名相违因。
〔十、不相违因〕,谓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法,将得生时,若无障碍现前,即便得生,是名不相违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十种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种之邪(参见:也。见五见)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萨迦耶见〕,梵语萨迦耶,华言身见。谓于五蕴法上,妄生执取,计我、我所,是名萨迦耶见。(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我者,谓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为我也。我所者,即五蕴色身等也。)
〔二、边执见〕,谓外道之人,于五蕴身见之中,执断执常,随执一边,我见增长,是名边执见。(执断执常者,谓外道自计我身死已不生,名为断见;又计我身死已再生,名常见也。)
〔三、邪见〕,谓外道之人,不了四谛因果之法,邪心推度,谓无此理,因断灭出世善根,是名邪见。(四谛因果者,苦谛、集谛,世间因果也;灭谛、道谛,出世间因果也。)
〔四、见取〕,谓外道之人,于六十二见,一一别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坚固取执,随起言说,唯此谛实,馀皆虚妄。自谓由此见故,能得清净解脱,而得出离,是名见取。(六十二见,谓外道人,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中,每一阴各起四种见,则成二十见;约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通而论之,则成六十见;以断常二见而为根本,总成六十二见也。)
〔五、戒禁取〕,谓外道之人,于所受持若戒若禁,妄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随起言说,唯此谛实,馀皆虚妄;自谓由此戒禁,能得出离,是名戒禁取。
〔六、贪见〕,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顺情之境,耽染取著,而起诸见,是名贪见。
〔七、恚见〕,谓于一切违情之境,以忿怒心,损他有情。及于他所爱,起不饶益;于他所不爱,而作饶益,是名恚见。
〔八、慢见〕,谓心生憍慢,计己为胜,视他为劣,是名慢见。
〔九、无明见〕,谓于真实理地,无所明了,执著邪见,是名无明见。
〔十、疑见〕,谓于诸谛之理,心怀犹豫,无决定见,是名疑见。(诸谛理者,谓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