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界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区别三界为二十五处。(参见: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有字)。涅槃经二十五曰:「被无明枷,系生死桎。达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佛学常见辞汇】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燄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五十五善知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五十五圣。(参见:五十三知识)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我能尽知九十六种外道所趣向者,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智度论三曰:「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义能破故名胜。」同三十二曰:「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说依意生识,但以依神为本。」同四十八曰:「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成实论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种有差别法。」婆沙论六十六曰:「如是正见中,九十六种外道所无。」释摩诃衍论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而萨婆多论五解其数曰:「六师者,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者,南本涅槃经十曰:「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经五十五曰:「剃除须发,身著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馀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解九十六种有二说。一依萨婆多论之释,九十六种悉为邪道。依此说,则九十六种与九十五种之相违,不可和会。但可视为异说。是南山宗之义也。资持记上一之一先举萨婆多论之说,次言「僧祇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人。则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末详合数。两出不同。」(已上一说)。二依九十六道经,九十六道此为邪合说,邪道定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犊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会通之也。是天台之释也。文句记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经云:唯有一道是正,馀者悉邪。有人引多论云: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师六即九十六也。准九十六道经无此说也。彼论自是一途,岂可六师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辅行三之三曰:「九十五种者通举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论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二十五为廿三之误,实字论文作宝)。然九十六道经真伪未决,今不传。又见智度论二十三(辅行曰大论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是僧。」是佛如为人中之外,佛法亦视为九十六种之外,乃为稳当(智度论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种外道。既于前举之)。
五戒二十五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戒一一各有五神。护持五戒者。见灌顶经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戒——各有五神,保护受持五戒的人。
云门十五日
【佛学大辞典】
(公案)「云门垂语云: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已后,道得一句来。自代云:日日是好日。」见碧岩六则,种电钞一。
饮酒三十五过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现世财物虚竭。何以故?饮酒醉乱,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众病之门。三,斗诤之本。四,裸形无耻。五,丑名恶露,人所不敬。六,无复智慧。七,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则惭愧忧愁。十一,身力转少。十二,身色坏。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敬婆罗门。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愦恼,无所别故。十八,不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朋党恶人。二十二,疏远贤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无惭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不喜见。二十八,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种狂痴因。三十四,身坏命终,堕恶道泥犁中。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騃。如是种种过失。是故不饮酒。见智度论。
一百八十五龙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出于大云请雨经。
十五无明
【佛学次第统编】
髀婆沙论云十五种无明:
一、根本无明 谓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 谓心心所法相应而起。即有贪瞋慢疑见等烦恼,是为枝末无明。
三、共无明 谓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诸业,是为共无明。
四、不共无明 谓第七识,无别体相,妄起染心,障蔽无漏圣法,恒不间断,是为不共无明。
五、相应无明 谓第七识恒与贪痴见慢四惑相应,是为相应无明。
六、不相应无明 谓第七识不与馀识外缘粗显之境相应,是为不相应无明。
七、迷理无明 谓根本无明,障于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为迷理无明。
八、迷事无明 谓见思烦恼,障蔽生死之事,不能出离,是为迷事无明。
九、独头无明 谓妄觉之心,不缘外境,孤然生起,生已增广,是为独头无明。
十、俱行无明 谓心心所法,常相随逐,曾不舍离,是为俱行无明。
十一、覆业无明 谓一切结使,覆蔽诸业,不令人知,恐失名誉利养恭敬等,是为覆业无明。
十二、发业无明 谓贪痴我见慢等,悉能发生一切恶业,是为发业无明。
十三、种子子时无明 种子者谓第八藏识,含藏一切染净种子也。子时者,子为十二时之首,以喻藏识为诸识之首也。盖染习种子,蕴在藏识之中,未发显时,是为种子子时无明。
十四、行业果无明 谓于十二因缘中,无明行受取有五者烦恼是业因。识等七者是苦果,是为行业果无明。
十五、惑无明 谓俱生分别及根本随烦恼等惑,是为惑无明。
十一宗──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宗即派也。谓外道教文传习西域,不出十一宗;而九十五种外道,无不尽摄也。
〔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名为数论。又论能生数,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从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谓神我常觉明了,常住不坏,摄受诸法,是故执神我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二十五谛者,冥初自性谛,即冥谛也;智大谛,即觉也;我心谛;五唯谛,即色声香味触也;五大谛,即地水火风空也;五知根谛,即眼耳鼻舌身也;五作业根谛,即口手足大便小便也;心平等根谛;神我谛,神我即识神也。)
〔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时人以其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有似鸺鹠鸟,故名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谓證菩提,便欣入灭。六句生者:一者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者德,即道德也;三者业,即作用也;四者大有,谓实、德、业同一有也;五者同异,谓如地望地是同,望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六者和合,谓诸法和合,如鸟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由和合故,令有住也。(五通者,足不履地、知人心命、回眼千里、呼名即至、石壁无碍也。)
〔三、涂灰,计自在天生万物〕,涂灰,即外道名。谓此外道,计欲界第六自在天能生万物。
〔四、围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围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谓其骨节钩锁而有力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谓口生婆罗门,两臂生刹利,两生毗舍,两脚生首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即王种也。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谓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故计梵天是生万物之主也。
〔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谓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有时生华,有时生果,有时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不可见,以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
〔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谓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也。
〔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谓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从四大极微,能生粗色;虽是极微,其体实有。以世间粗物无常,极微之因不坏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谓此外道,计从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没还归虚空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谓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宿世本业所作。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所作,为一切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谓此外道,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皆自然生,皆自然灭也。
十五地──念诵忌十五地
【三藏法数】
(出一字佛顶轮王经)
念诵,即想念持诵神咒也。忌者,犹不宜也。经云:如来告金刚密迹王菩萨:若诸有情,为欲调他怨恶之心回伏者,欲消除一切灾障者,或求满足如意者,当择空寂幽闲胜处,结界建坛,净身语意,供养圣像,诵持佛顶轮王咒,加持作法,若得成就,则所愿满足。不可于神龙所护,及药叉、罗刹等地,结界作法,若在此等不善之处,则鬼神得便,而来扰乱,使所作行法,不得成就。是故当忌十五地也。(梵语药叉,亦云夜叉,华言勇健。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
〔一、神龙所护地〕,谓有神龙护持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恐其侵恼,令所作行法不得成就也。
〔二、药叉罗刹住地〕,谓有药叉等鬼神所住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恐其伺于方便,扰乱行法,令不成就也。
〔三、尸陀林地〕,梵语尸陀,华言寒林,谓有死尸积聚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臭秽不净,妨于净行,作法难成也。
〔四、无佛法地〕,谓如来正教所不到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无正教之法,善神不来守护,行法难成也。
〔五、虎狼住地〕,谓有虎狼猛兽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威猛毒害,非吉祥空闲之地,难以安住作法也。
〔六、多蚊虫地〕,谓有蚊蚋聚集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能喧闹,又能𠯗人,不得寂静,作法难成也。
〔七、无雨地〕,谓多旱无雨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泉源枯竭,人多渴乏,绝于助缘,行法难成也。
〔八、饶风地〕,谓风常起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飘荡多寒,妨于道行,作法难成也。
〔九、贼住地〕,谓有盗贼所住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多损害心,妨于道行,难以安住作法也。
〔十、屠杀住地〕,谓屠儿杀者所住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无慈悲心,非吉祥空闲之地,行法难成也。
〔十一、酤酒住地〕,谓卖酒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酒是起罪因缘,能令众生心生颠倒,妨于道行,作法难成也。
〔十二、卖经像地〕,谓贩卖经卷佛像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不信因果,无有善心,非吉祥空闲之地,难以安住作法也。
〔十三、卖凶具地〕,谓贩卖刀杖弓箭杀生器具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多杀害心,非吉祥空闲之地,难以安住作法也。
〔十四、卖女地〕,谓衒卖女色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其秽污不洁,妨于道行,作法难成也。
〔十五、众难地〕,谓水火刀兵险难之处,忌于结界建坛,诵咒作法,以凶险多难,非吉祥空闲之地,难以安住作法也。
二十五护戒神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护戒神者,谓五戒之中,各有五神,为作卫护也。灌顶经云: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卫护其身,在人左右,守于宫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也。
〔一、护不杀戒五神〕,一、荼刍毗愈陀尼,护持戒人身,辟除邪鬼;二、输多利输陀尼,护持戒人六情,悉令完具;三、毗楼遮那世波,护持戒人腹内,使五藏平调;四、阿陀龙摩坻,护持戒人血脉,悉令通畅;五、婆罗桓尼和婆,护持戒人爪指,无所毁伤。(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
〔二、护不盗戒五神〕,一、坻摩阿毗婆驮,护持戒人出入往来,使得安宁;二、阿修输婆罗陀,护持戒人所啖饮食,悉使甘香;三、婆罗摩亶雄雌,护持戒人睡梦平安,觉寤欢悦;四、婆罗门地鞞哆,护持戒人不为蛊毒所中;五、邪摩呼哆耶舍,护持戒人,不为雾露之毒所害。
〔三、护不邪淫戒五神〕,一、佛驮仙陀楼哆,护持戒人口舌斗诤不行;二、鞞阇耶薮多婆,护持戒人不为瘟疟鬼所持;三、涅坭醯驮多耶,护持戒人不为县官所得;四、阿逻多赖都耶,护持戒人舍宅四方,驱逐凶殃;五、波罗那佛昙,护持戒人平定舍宅。
〔四、护不妄语戒五神〕,一、阿提梵者珊耶,护持戒人不为冢墓鬼所娆;二、因台罗因台罗,护持戒人门户,辟除邪恶;三、阿伽风施婆多,护持戒人不为外气鬼神所害;四、佛昙弥摩多哆,护持戒人不为灾火所延;五、多赖叉三密陀,护持戒人不为偷盗所侵。
〔五、护不饮酒戒五神〕,一、阿摩罗斯兜嘻,护持戒人若入山林,不为虎狼所害;二、那罗门阇兜帝,护持戒人不为伤亡所娆;三、鞞尼乾那波护,持戒人除恶鸟鸣狐鸣;四、荼鞞斗毗舍罗,护持戒人除犬鼠变怪;五、伽摩毗那阇尼祛,护持戒人不为凶注所牵。(凶注者,谓阴司注写凶恶之事也。)
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二十五三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三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著,故以此无垢等三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三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證于无垢三昧。悯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此三昧,令其修行,出离重垢所报之处也。(重垢即恶业,报处即地狱也。)
〔二、不退三昧,破畜生有〕,谓菩萨修于持戒禅定,破诸恶业,自获不退,證于不退三昧。悯彼众生,受畜生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远舍诸恶,永不退失善道也。
〔三、心乐三昧,破饿鬼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恶业,證于心乐三昧。悯彼众生,受饿鬼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远离诸恶而生喜乐也。
〔四、欢喜三昧,破阿修罗有〕,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谓菩萨修戒定慧,破于恶业等怖,證于欢喜三昧。悯彼众生,受阿修罗苦,故以此三昧,令其离诸猜疑怖畏也。
〔五、日光三昧,破弗婆提有〕,梵语弗婆提,华言胜,即东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获一切智光,破诸恶业无明等闇,證于日光三昧。悯彼东洲众生,受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恶业等闇,而得出离也。
〔六、月光三昧,破瞿耶尼有〕,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即西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获一切智光,破诸恶业无明等闇,證于月光三昧。悯彼西洲众生,受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恶业等闇也。
〔七、热焰三昧,破郁单越有〕,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即北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我执,證于热焰三昧。悯彼北洲众生,计著于我,永执难化,故以此三昧,令其远离妄我,计执不生,而得出离也。
〔八、如幻三昧,破阎浮提有〕,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即南洲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虚幻惑业,證于如幻三昧。悯此南洲众生,果报杂杂,寿命不定,犹如幻化。故以此三昧,令其破于诸幻而得出离也。
〔九、不动三昧,破四天王有〕,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散乱,證于不动三昧。以此天游行世间,则有果报惑业等动故,以此三昧,令其悉破诸动惑业,亦得證此也。
〔十、难伏三昧,破三十三天有〕,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破一切惑业,證于难伏三昧。以此天是地居之顶,果报惑业,难以折伏,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诸难伏,亦得證此也。(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十一、悦意三昧,破焰摩天有〕,焰摩,梵语具云须焰摩,华言善时分。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悦意三昧。以此天处空为悦,而未有上界不动等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空处之悦,而證不动等悦也。
〔十二、青色三昧,破兜率陀天有〕,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青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青,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三、黄色三昧,破化乐天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黄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黄,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四、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赤色三昧。以此天果报,宫殿服玩一切皆赤,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五、白色三昧,破初禅有〕,初禅即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白色三昧。以此天果报,一切皆白,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十六、种种三昧,破梵王有〕,梵王亦色界初禅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种种三昧。以此天主,领大千世界,种类既多,果报不等,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种种果报,亦得證此也。
〔十七、双三昧,破二禅有〕,二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双三昧。以此天独有内净支、喜支二种定相,即果报双,而未见双空、双假、双中之理,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净喜,而證双空等也。(双空者,谓见、思二惑俱空也。双假者,谓见假、思假,即见、思惑,以此惑体虚假不实故也。双中者,谓破见、思惑,同入中道也。)
〔十八、雷音三昧,破三禅有〕,三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雷音三昧。以此天禅乐最深,如冰鱼蛰虫,著于果报之乐。故以此三昧而惊骇之,令其舍离诸乐,亦證于此也。
〔十九、注雨三昧,破四禅有〕,四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注雨三昧。以此天如大地具诸种子,若不得雨,善芽不生,故以此三昧之雨,令其发生三谛之种,亦得證此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
〔二十、如虚空三昧,破无想天有〕,无想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如虚空三昧。以此天一期,心想不行,妄计果报非空,而为涅槃。故以此三昧,破彼非空,令其起修空净之行,亦得證此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二十一、照镜三昧,破阿那含天有〕,梵语阿那含,华言不还。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照镜三昧。以此天虽得无漏净色,但是果报之净,未获究尽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报净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
〔二十二、无碍三昧,破空处有〕,空处即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无碍三昧。以此天得出色笼,果报无碍,未是空假中无碍,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果报,亦得證此也。(色笼者,谓色界色质笼罩也。空假中即三观也。离性离相之谓空,无法不备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也。)
〔二十三、常三昧,破识处有〕,识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常三昧。以此天以识相续不断为常,此乃定报,即非无为等常,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定报之常,亦得證此也。
〔二十四、乐三昧,破不用处有〕,不用处,又名无所有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乐三昧。以此天厌识处无边,入无所有处,以此处如痴,痴故是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于痴,亦得證此也。
〔二十五、我三昧,破非想非非想处有〕,非想非非想处,亦无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我三昧。以此天居无色界顶,谓是涅槃果报,犹有细烦恼等惑,而不自在,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烦恼,亦得證此也。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二十五种冥谛者,乃是迦毗罗外道之所计也。盖此外道,亦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万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处,昧为自性,故云冥初自性。
〔二、智大〕,智大亦名觉大,即增长之义。谓冥初之际,觉知增长,故云从冥初生智大。
〔三、我心〕,我心亦名我慢,即我执也。谓由觉知生我慢心,故云从智大生我心。
〔四、五唯〕,唯即微也,五唯亦名五微,即色声香味触也。以色等五种,由我执之心方现,故云从我心生五唯。
〔五、五大〕,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
〔六、五知根〕,五根,即眼耳鼻舌身,谓之知者,以此五种,皆有知觉故也。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知根。
〔七、五作业根〕,五根,即口与手、足、小便、大便。谓之作业者,以此五种能作业用故也,亦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作业根。
〔八、心平等根〕,心乃肉团心,即意根也。谓之平等者,以此根能遍一切根境而生分别也。此亦五大所成,故云从五大生平等根。并前五知,五作业,共为十一根也。
〔九、神我〕,神我即第八识也。外道执神我能生诸法,常住不坏,计为涅槃。是二十五谛之主也。(第八识,即藏识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七十五法──小乘七十五法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疏钞)
小乘七十五法,摄为五类。谓色法十有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有六,不相应行法十有四,无为法三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二、不相应法,三、无为,四、无表色。今言法处所摄一分者,正是无表色也。无表色者,谓意识缘于过去所见之境,虽分别明了,而无所表对故也。)
〔心法一〕,心法者,谓心虽无形质,而有觉知之用,以能缘虑分别,名之为心,即意识也。(此专言意识者,盖小乘之人,唯知心王是第六意识,而不知有第七、第八二种之识也。)
〔心所有法四十六〕,心所有法者,以对意识心王而言之也。此四十六合为六位,遍大地有十:一、受,(领纳前境也。)二、想,(于境取像也。)三、思,(起心造作诸业也。)四、触,(对境也。)五、欲,(希望乐境也。)六、慧,(拣择善恶法也。)七、念,(记忆不忘也。)八、作意,(能警觉者为性。心未起,能警令起;心已起,能引趣境也。)九、胜解,(于理明了无碍也。)十、三摩地,(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离沉掉曰等,令心专注不散曰持。)此之十法,通善通恶,遍一切心,故云遍大地也。大善地有十:一、信,(于善法深乐不疑也。)二、勤,(于诸善法精进修习也。)三、舍,(远离掉举也。)四、惭,(耻己无德也。)五、愧,(羞为恶行也。)六、无贪,(于五欲境心生厌离也。)七、无瞋,(于违情之境,不起忿怒也。)八、不害,(于诸有情,不加损恼也。)九、轻安,(远离昏乱也。)十、不放逸,(于不善法,心不染著也。)此之十法,不通于恶,唯是善业,能通至无漏圣道。故云大善地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大烦恼有六:一、痴,(于事理迷惑不了也。)二、放逸,(纵恣欲境也。)三、懈怠,(身心不勤也。)四、不信,(邪见多疑也。)五、昏沉,(心神迷惑也。)六、掉举,(内心摇动也。)此之六法,依五识、第六识、第七识而起,不通于善,唯是恶法,故云大烦恼也。大不善有二:一、无惭,(不知羞耻也。)二、无愧,(阴为不善也。)此之二法,谓人无惭愧,则无恶不造。故云大不善也。小烦恼有十:一、忿,(暴怒也。)二、覆,(不令人知己过也。)三、悭,(于一切财不能惠施也。)四、嫉,(心怀妒忌也。)五、恼,(外境违情不自安忍也。)六、害,(损恼有情也。)七、恨,(怨恨也。)八、谄,(媚悦人意也。)九、诳,(诡诈不实也。)十、憍,(矜己傲他也。)此之十法,但依第六识而起,故云小烦恼也。不定法有八:一、悔,(或作恶事,或不作善事,心皆追悔也。)二、睡眠,(谓人睡眠,神识昏昧,梦中见境,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也。)三、寻,(寻即寻思,即心中所起之念,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也。)四、伺,(伺即伺察,亦心中所起之念也。心粗而浮曰寻,心细而沉曰伺。二者皆是心念,但分粗细耳。亦通善恶,不善不恶也。)五、贪,(引取无厌也。)六、瞋,(忿怒不息也。)七、慢,(自恃陵他也。)八、疑,(犹豫不决也。)此之八法,通于善、恶、无记三性,故云不定法也。(无记者,谓不善不恶,无所记录故也。)
〔不相应行法十四〕,一、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也。)二、非得,(于一切法不能成就也。)三、众同分,(如人之类,其形相似也。)四、无想异熟,(此即无想报,外道修无想定,命终生无想天,以其果报,异世成熟,故曰异熟。)五、无想定,(外道所修之定,想心俱灭故也。)六、灭尽定,(得此定者,受想之心灭尽,诸识不起也。)七、命根,(第八藏识种子,并出入息煖气三者,连持不断也。)八、生,(诸法生起也。)九、住,(诸法未迁也。)十、异,(诸法渐衰也。)十一、灭,(诸法消尽也。)十二、名身,(依事立名,众名联合,故曰名身)十三、句身,(积言成句,众句联合,故曰句身。)十四、文身,(文即文字,众字联合,故曰文身。)此之十四法,有名无体,不与色法、心法,及心所有法相应,故云不相应行法也。
〔无为法三〕,一、择灭无为,(择即拣择,灭即断灭,以智灭惑,所显真理,理无作为也。)二、非择灭无为,(不假智力,断灭诸惑,性本清净,无所作为也。)三、虚空无为,(真空之理,离诸障碍,犹如虚空,无所作为也。)盖前色法、心法,及心所有法、不相应行,皆是世间有为之法;此之三法,是出世间之法,故名无为。然七十五法,不出乎色、心,而色则由心造也。若摄末归本,唯心一法耳。
每月十五日
【三藏法数】
此日四天王亲自按行天下,有慈孝父母,恭敬三宝,及尊长者,并修六度,持八戒斋者,诸天相庆,则降善福,注禄增算;如不修善持斋,唯造恶业,诸天忧戚,降以不祥,减禄除算。(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八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著华鬘璎珞、不习歌舞戏乐也。斋者,过午不食也。)
【三藏法数】
此日,四天王亲自按行天下。有慈孝父母,恭敬三宝,及尊事长上,并修六度等行者,诸天相庆,则降善锡福,注禄增算;如不修善持斋,惟造恶业,诸天忧戚,降以不祥,减禄除算。人于此日,宜加修善,是名斋日。(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