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十二经脉(十二經脈)
中医谓手、足各有三阴三阳六经脉,表里配合,成为十二经脉。经脉,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素问·诊要经终论》:“ 帝 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经维络” 唐 张守节 正义:“《八十一难》云:‘十二经脉,十五络脉,阳维阴维之脉也。’”
《漢語大詞典》:二阳(二陽)
(1).指《易》卦中二个阳爻,表示依次生发的两个阶段的阳气。 宋 王十朋 《知宗生日》诗:“天工未放二阳生,留得 尧 阶一荚蓂。”
(2).中医指十二经脉中的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见灵枢经·经脉《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王冰 注:“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
《漢語大詞典》:六阳(六陽)
(1).中医十二经脉中,有手三阳、足三阳(阳明、太阳、少阳)六经脉,谓之六阳,见灵枢经·经脉。六阳经脉皆聚于头部,故亦称头为六阳或六阳会首、六阳魁首。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三折:“有一个渔翁只为着一时意气,自刎了六阳的那首级。” 明 朱有燉 《义勇辞金》第四折:“将你那血沥沥六阳,涴了我明滉滉钢刀。”
(2).古以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十一月至来年四月为阳气上升之时,合称六阳。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唐 孔颖达 疏:“天地之气谓之阴阳,一年之中或升或降。故圣人作象,各分为六爻,以象十二月。阳气之升,从十一月为始,阳气渐升,阴气渐下;至四月,六阳皆升,六阴皆伏。至五月,一阴初升,阴气渐升,阳气渐伏;至十月,六阴尽升,六阳尽伏。”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之一:“斗杓旋子,月当三统之先;昴宿殷宵,序属六阳之始。”
《國語辭典》:十二经(十二經)  拼音:shí èr jīng
1.春秋的别名。参见「春秋」条。
2.六经和六纬的合称。
3.易上下经及十翼的合称。
4.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立石,刻《易经》、《诗经》、《书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
《漢語大詞典》:蹶阴(蹶陰)
厥阴。此指中医十二经脉之一足厥阴肝经。蹶,通“ 厥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 意 诊其脉,曰:‘病气疝,客於膀胱,难於前后溲,而溺赤……’ 出於 病得之欲溺不得,因以接内。所以知 出於 病者,切其脉大而实,其来难,是蹶阴之动也。” 张守节 正义:“ 邹 ﹝云﹞:‘厥阴之脉也。’”
《漢語大詞典》:十四经(十四經)
(1). 宋 时曾在十三经外加大戴礼记,合称十四经。 宋 史绳祖 《学斋占毕·成王冠颂》:“《大戴记》一书,虽列之十四经,然其书大氐杂取家语之书,分析而为篇目。”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二》:“繙十四经之编,无所触发;闻师友一言而终身服膺者,今人益於古人也。”参见“ 十三经 ”。
(2).中医学名词。十二经脉加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的合称。十二经中的六阳经,以督脉为总汇;六阴经,以任脉为总汇。参阅 元 滑寿 十四经发挥
《國語辭典》:十三经(十三經)  拼音:shí sān jīng
宋代列《孟子》于经部,与《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合称为「十三经」。
《漢語大詞典》:冲脉(衝脈)
中医学名词。人身十二经脉以外的奇经八脉之一。《素问·骨空论》:“衝脉者,起於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王冰 注:“气街者,穴名也,在毛际两傍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也。”一说,自气街起上行,直到咽喉口唇。灵枢经·五音五味:“衝脉、任脉,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於咽喉,别而络唇口。”
《漢語大詞典》:十二脉(十二脈)
即十二经脉。《素问·阴阳别论》:“ 黄帝 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歧伯 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王冰 注:“十二脉,谓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脉也。”
分類:十二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