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匿迹(匿跡)  拼音:nì jī
掩饰躲藏,不露痕迹。三国魏。曹植九愁赋〉:「感龙鸾而匿迹,如吾身之不留。」
《國語辭典》:韬声匿迹(韜聲匿跡)  拼音:tāo shēng nì jī
隐匿起来,不再露面。《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昔闻投簪逸海岸」句下李善注引晋。挚虞 徵士胡昭赞:「投簪卷带,韬声匿迹。」
《國語辭典》:销声匿迹(銷聲匿跡)  拼音:xiāo shēng nì jī
隐藏形迹,不公开出现。《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他平生最趋炎附势的,如何肯销声匿迹,如今接连把他闷了几个月,直把他急得要死。」也作「匿迹销声」、「消声灭迹」、「消声匿迹」、「销声敛迹」。
《國語辭典》:消声匿迹(消聲匿跡)  拼音:xiāo shēng nì jī
隐藏形踪,不为别人所知。如:「当警方赶到时,一干赌徒已消声匿迹,逃得无影无踪了。」也作「销声匿迹」。
《国语辞典》:匿迹隐形(匿迹隐形)  拼音:nì jī yǐn xíng
遁隐形迹,不为人知。《四游记。西游记。第九回》:「师徒们匿迹隐形,不知何日寻得取经人?」也作「匿迹潜形」。
《國語辭典》:遁名匿迹(遁名匿跡)  拼音:dùn míng nì jī
隐姓埋名,不让人知道。如:「他为了怕债主追讨,只好到深山里过著遁名匿迹的日子。」
《漢語大詞典》:窜端匿迹(竄端匿迹)
谓藏匿事物的头绪。楚辞·严忌〈哀时命〉:“聊窜端而匿迹兮,嗼寂默而无声。” 朱熹 集注:“窜端,藏其端绪,不使人少见之也。”《淮南子·人间训》:“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
分類:藏匿头绪
《國語辭典》:潜形匿迹(潛形匿跡)  拼音:qián xíng nì jī
藏匿行踪,不敢露面。《唐语林。卷四。豪爽》:「狡吏奸豪,潜形匿迹。」
《國語辭典》:匿迹潜形(匿跡潛形)  拼音:nì jī qián xíng
隐藏形踪,不使人知道。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厮口内顽涎望著我面上零,再不和他亲折證,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明。徐复祚《红梨记》第二○出:「你急忙忙走得赵官家无昏日,却又喜孜孜匿迹潜形出玉关。」也作「匿迹隐形」。
《國語辭典》:匿迹销声(匿跡銷聲)  拼音:nì jī xiāo shēng
藏匿而不露踪迹。《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黑八哥一干人,也劝他,叫他暂时匿迹销声,等避过风头,再作道理。」也作「销声匿迹」。
《漢語大詞典》:敛声匿迹(斂聲匿迹)
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解放日报》1944.8.18:“这样,识时务的就不得不敛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