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重力性休克
运动医学名词。指疾跑后立即站立不动而引起的晕厥症状。因突然停止运动,下肢毛细血管和静脉失去肌肉收缩时的节律性挤压作用,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使血液大量积聚在下肢血管中而导致暂时性脑贫血。防治办法:疾跑后继续慢跑,逐步终止运动。当出现休克时,取平躺体位,使脑贫血缓解。
《漢語大詞典》:镇痉(鎮痙)
医学上指用药物解除痉挛、震颤、角弓反张等症状。药剂中有镇痉剂,如阿托品。
《漢語大詞典》:运动性病症
运动医学名词。指由于运动训练或比赛安排不当而出现的疾病或机能异常。如过度训练综合症、过度紧张、运动性高血压、心律失常、运动性贫血、晕厥、运动中腹痛、运动性血尿等。出现运动性病症,应停止运动或调整运动量,并进行检查和治疗。
《漢語大詞典》:运动病
运动医学名词。指不规则颠簸而引起的前庭器官疾患。如晕车、晕船等。经常作垫上滚翻、空翻、滚轮,荡秋千、走浪木等运动能提高前庭器官对体位颠簸的适应能力。
《國語辭典》:西医(西醫)  拼音:xī yī
采用西洋医术的医生及医疗方法。
《漢語大詞典》:五运六气(五運六氣)
中医学名词。古代医家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运行和阴、阳、风、雨、晦、明(《素问·至真要大论》以风、热、湿、火、燥、寒为六气。)六气的流转(即所谓“气运”),以推断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於定法,故其术皆不验。”明史·方伎传·周述学:“自历以外,图书、皇极、律吕、山经……五运六气、海道鍼经,莫不各有成书,凡一千餘卷。”
《國語辭典》:闻诊(聞診)  拼音:wén zhěn
中医用来诊断病情的方法。包括凭听觉从病人说话、呼吸、咳嗽等声音诊断和凭嗅觉分辨病人散发的气味或排泄物的气味。
分類:中医医学
《国语辞典》:胃镜(胃镜)  拼音:wèi jìng
一种医学用具。用来检查胃的内部情况。如:「医生说他还要经过胃镜检查,才能确切诊断出病情。」
《國語辭典》:四诊(四診)  拼音:sì zhěn
中医上指望、闻、问、切四种诊病的方法。
《國語辭典》:望闻问切(望聞問切)  拼音:wàng wén wèn qiè
望,观察气色。闻,诊听声息。问,询问症状。切,摸脉象。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元。施惠《幽闺记》第二五出:「(末)翁大医你还要看症真仔细下药。(净)这等待我再望闻问切。」《金瓶梅》第五四回:「贵道里望闻问切,如先生这样明白脉理,不消问的,只管说出来了。」
《漢語大詞典》:四逆
中医学名词。也叫厥冷、手足逆冷。指四肢冷至肘膝以上的症状。有寒热之分。可见于伤寒等病症。
《漢語大詞典》:通关藤(通關藤)
一种藤蔓植物。中医学上以藤茎入药,性微寒、味苦,功能平喘止咳祛痰,主治慢性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
《國語辭典》:体位(體位)  拼音:tǐ wèi
役男体格检查的等级。旧制区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现行则分为常备役体位、替代役体位及免役体位等三种。
《漢語大詞典》:医方明(醫方明)
医学学科。古 印度 学生所习五明之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三曰医方明,禁呪闲邪,药石针艾。”
《漢語大詞典》:医疗体育
也称“体育医疗”。运动医学名词。指采取体育手段或机体功能锻炼的方法预防、治疗疾病,矫正体格缺陷和改善生理功能的一种主动的、全身的、自然的疗法。有气功、导引以及各种专门的医疗体操、运动和自然力锻炼等。急性疾病不宜进行医疗体育。
《漢語大詞典》:医学博士(醫學博士)
(1).官名。 唐 置,州府属官。新唐书·百官志四下:“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上。掌疗民疾。”
(2).医学上的最高学位。由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按规定手续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