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地坛(地壇)
皇帝祭地的坛。又称“方泽”、“方丘”。今 北京市 安定门 外有 明 清 地坛, 明 嘉靖 九年建, 清 重加修治。方形,周围约五十丈,广八九丈,中有方坛。《清会典·工部》:“紫禁城之南,左太庙,右社稷。设坛於四郊:都城之巳为天坛,丑为地坛,卯为日坛,酉为月坛,未为先农坛,三坛附焉。”
《漢語大詞典》:朝阳门(朝陽門)
北京 城门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京城﹞东面则 朝阳门 ,俗称 齐化门 也。圣驾春分躬诣 朝日坛 及藩王之国,则由 朝阳门 出。再北则 东直门 也。” 震钧 天咫偶闻·皇城·雪池冰窖:“都城内外,如 地安门 外 火神庙 后…… 朝阳门 外南,皆有冰窖。”
《漢語大詞典》:南书房(南書房)
在 北京 故宫 乾清宫 西南隅,本 清 康熙帝 早年读书处。后选调翰林或翰林出身之官员到里面当值,除应制撰写文字外,并遵照皇帝旨意起草诏令,一度成为发布政令的地方。 雍正 间军机处成立后,即专司文词书画之事。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先 文僖 公,以户部侍郎入直南书房。”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南书房:“本朝自 仁庙 建立南书房於 乾清门 右阶下,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
《漢語大詞典》:白冢
传说中的白色古墓。在今 北京市 昌平县 居庸关 西。 阿英 《游龙戏凤》:“据 北京 掌故书载:‘ 明武宗 微行 大同 ,得酒家女 李凤 ,返 京 时,至 居庸关 病殁,因葬之关西,草生其上皆白,故俗称白冢。’”
《國語辭典》:梳妆台(梳妝臺)  拼音:shū zhuāng tái
装有镜子和抽屉的匮台。可供梳理、化妆用。
《漢語大詞典》:卧佛寺
寺院名。在 北京市 海淀区 西山 北部的 寿安山 南麓。建于 唐 贞观 年间,初名 兜率寺 ,先后更名 昭孝 、 洪庆 、 寿安 、 永安 等。 清 雍正 十二年重修后,改名 十方普觉寺 。因殿内有 元 代铜卧佛,俗称 卧佛寺 。卧佛铸造浑朴精致,体现了铸造技术和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解放后为 北京 重点保护古建文物之一。参阅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卧佛寺、 清 孙承泽 春明梦馀录卷六六。
《國語辭典》:座儿(座兒)  拼音:zuò ér
1.坐位。
2.茶肆、酒饭馆等泛称顾客为「座儿」。
《漢語大詞典》:中南海
位于 北京 西城区,与 北海 统称“三海”,又称 太液池 。 清 代列为禁苑。 中海 开辟于 金 元 时,主要建筑是 水中榭 ,其中有“太液秋风”碑,是 燕京 八景之一。 南海 创建于 明 初,主体景物为 瀛台 ,上有 涵元殿 、 翔鸾阁 、 近薰亭 等建筑。山石花草,秀美宜人。解放后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的所在地。 郭小川 《昆仑行》一:“我们的 北京 呵,是千山之巅、万水之源,因为党中央和 毛主席 ,就住在 北京 中南海 边。”
《國語辭典》:韵白(韻白)  拼音:yùn bái
一种传统戏曲的念白。大概以中州韵为读音、咬字、归韵的标准,而四声的调值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有四声的组成,形成抑扬顿挫、铿锵有致的语调,较方言的念白节奏感更强,音乐性更明显。
《國語辭典》:圆明园(圓明園)  拼音:yuán míng yuán
在北平市西北,清康熙时建,雍正帝夏日在此避暑听政,乾隆时增筑,宏丽闻名中外,西人称为「夏宫」。咸丰十年秋,英法联军破京师,入园劫掠珍宝,纵火焚烧,殿宇尽燬,王闿运有《圆明园词》纪其事。
《漢語大詞典》:护国寺(護國寺)
北京 旧寺庙名。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东西庙》:“西庙曰 护国寺 ,在皇城西北 定府大街 正西……谨按日下旧闻考: 护国寺 元 曰 崇国寺 , 明 曰 大隆善护国寺 ,今只曰 护国寺 ,乃 元 丞相 脱克脱 之故宅。”
分類:北京寺庙
《國語辭典》:祈年殿  拼音:qí nián diàn
位于北平天坛内圜丘北,为旧时合祀天地的场所。明成祖永乐年间建,旧名为「祈谷坛」。清世宗雍正时,以名实不符,始改称为「祈年殿」。
《國語辭典》:懋勤殿  拼音:mào qín diàn
明清宫殿名。在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南,与端凝殿相对。皇帝常在此读书,批阅奏本及鉴赏书画。明。刘若愚《酌中志。卷一七。大内规制纪略》:「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
《漢語大詞典》:内仓(内倉)
清 制,收储漕粮之所,除 北京 通州 各仓外,另设内仓,由户部直辖,供应内府、祭祀和接待外藩属国来使所需的粮食,教习官役的廩粟,牧马的饲料等。《清会典·户部十二·内仓》:“内仓监督, 满洲 二人,掌内仓之出纳。”参阅《清通典·职官二》
《國語辭典》:南式  拼音:nán shì
旧时,北平一带称南方物品、食品的样式为「南式」。如:「这家点心店专卖南式的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