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鞟鞃
指车轼当中用皮革包裹的把手处。
《漢語大詞典》:包封
(1).封裹。《清会典事例·户部·田赋》:“务照定例,令纳户包封自投入柜。”
(2).指封裹物品的包皮。 巴金 《秋》八:“他刚刚收到 觉慧 从 上海 寄来的几本新杂志,正拆开包封在翻看它们。”
(3).指密封的奏章。《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七月初五日》:“夜作 闽 信,子刻发第二号包封。”
(4).用红纸包裹的赏钱。 沈从文 《贵生》:“ 杜老板 平时为人慷慨大方,到那里时一定请我们吃城里带来的 嘉 湖 细点,还有包封。”
《國語辭典》:衣包  拼音:yī bāo
1.装衣服的厚布包。旧时出门旅行时常用。
2.旧时祭奠时烧给死者的纸衣和装著纸钱的纸袋。
《國語辭典》:邮政(郵政)  拼音:yóu zhèng
有关传递信函、包裹与办理储金汇兑、寿险业务等的邮政事务。为国家行政之一,现隶属于交通部。也称为「邮务」。
《漢語大詞典》:裹蒸
(1).食品名。一说即粽子。南齐书·明帝纪:“太官进御食,有裹蒸。”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今之裹蒸,以餹和糯米,入香药、松子、胡桃仁等物,以竹籜裹而蒸之。” 唐 孙元晏 《咏史诗·齐明帝裹蒸》:“惜得裹蒸无用处,不如安霸取江山。” 明 王志坚 《表异录·饮食》:“南史‘大官进裹蒸’,今之角黍也。”
(2).包裹而蒸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蒸缹:“裹蒸生鱼,方七寸准,又云五寸准。豉汁煮秫米如蒸熊。生薑、橘皮、胡芹、小蒜、盐,细切,熬糝,膏油涂箬,十字裹之。糝在上,復以糝屈牖篸之。”
《漢語大詞典》:皮壳(皮殼)
(1).包裹在外面的坚硬外皮。朱子语类卷六八:“天地是箇皮壳。”
(2).喻指表面的东西。朱子语类卷一二二:“然但以此遂谓 迁 ( 司马迁 )能学 孔子 ,则亦徒能得其皮壳而已。”
《漢語大詞典》:拾袭(拾襲)
重重包裹。 宋 王迈 《墨歌寄林明叔》诗:“昔我得之於异人,使我拾袭藏为珍。”
分類:重重包裹
《漢語大詞典》:衣襆
衣裳包裹。南史·王华传:“ 华 时年十三,在军中,与 廞 相失,随沙门 释曇冰 逃,使提衣襆从后,津逻咸疑焉。”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无隐》:“须臾,白刃夫携一衣襆入厅,续有女人从之,乃计会逃逝者也。”
分類:衣裳包裹
《国语辞典》:包儿(包儿)  拼音:bāo ér
1.包裹成件的东西。
2.包子。如:「肉包儿」、「菜包儿」。《金瓶梅》第四二回:「西门庆只吃了一个包儿,呷了一口汤。」
《國語辭典》:韦毂(韋轂)  拼音:wéi gǔ
古代用来徵召贤人的车子,车毂用韦皮并棉絮包扎起来。南朝梁。元帝〈荐鲍几表〉:「韦毂投钓之臣,相望于魏阙。」南朝梁。沈约荐刘粲表〉:「輶轩韦毂,交轸于遐路。」
《漢語大詞典》:裱褫
亦作“褾褫”。 在画背的上端,裱有一段用来包裹画身的色绢或色纸。俗称“包首”。说郛卷六九引 宋 赵构 《翰墨志》:“本朝自 建隆 以后,平定僭伪,其间法书名跡皆归秘府。先帝时又加採访……命 蔡京 、 梁师成 、 黄冕 辈编类真贗,纸书练素,备成卷帙。皆用皂鸞鹊文锦褾褫,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参阅 冯鹏生 《中国书画装裱概说》
分類:上端包裹
《國語辭典》:包衣  拼音:bāo yī
奴隶、奴仆。译自满州语。清未入关前,凡所获各部落俘虏,均编为包衣,分属八旗。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隶属内务府,充骁骑、护军、前锋等营兵卒。属下五旗则分隶王府,为私家的世仆。
《國語辭典》:毛囊  拼音:máo náng
包围在毛发根部周围的囊状组织,负责毛发的制造。
《國語辭典》:包装(包裝)  拼音:bāo zhuāng
1.包扎装饰。如:「麻烦你把礼品包装一下。」
2.泛指一切外在形式上的修饰、塑造。如:「只注重外表包装,而忽视内在的涵养是现代人的通病。」
《國語辭典》:包扎(包紮)  拼音:bāo zā
缠裹捆绑。如:「包扎伤口」。《文明小史》第五七回:「拣选定了,掌匮的叫夥计一样一样的包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