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套头(套頭) 拼音:tào tóu
1.套在马、驴颈子上的椭圆形套圈。也称为「套包」、「套项」。
2.比喻受到束缚。元。关汉卿 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曲:「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元。戴善甫《风光好》第一折:「脖项上搭上套头,皮面上带上掩眼,怎发付这一千斤铁磨杆。」
3.从头部套穿进去的高领衣服。如:「套头毛衣」、「套头衫」。
2.比喻受到束缚。元。关汉卿 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曲:「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元。戴善甫《风光好》第一折:「脖项上搭上套头,皮面上带上掩眼,怎发付这一千斤铁磨杆。」
3.从头部套穿进去的高领衣服。如:「套头毛衣」、「套头衫」。
《漢語大詞典》:袱子
(1).古代妇女的覆头巾。《尔雅·释器》“妇人之褘谓之縭” 清 郝懿行 义疏:“ 登州 妇人络头用首帕,其女子嫁时以絳巾覆首,谓之袱子。”
(2).泛指包头巾。 周立波 《桐花没有开》:“在回家的路上, 张三爹 走在头挽白袱子的人的后面,大骂年轻人。”
(3).用以披盖、遮裹的巾幅。《红楼梦》第五三回:“正面炕上铺着新猩红氊子,设着大红彩綉‘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坐褥,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这个当儿,屋里早有僕妇们捧着个金漆盘儿,搭着个大红袱子。” 梅兰芳 《看日本歌舞伎剧团的演出》:“蛇的脸谱,只是原来的粉脸上勾出两个獠牙和眼窝眉子……披一件金线龟背锦的袱子,这就简单而又富有特点地完成了蛇的扮相。”
(2).泛指包头巾。 周立波 《桐花没有开》:“在回家的路上, 张三爹 走在头挽白袱子的人的后面,大骂年轻人。”
(3).用以披盖、遮裹的巾幅。《红楼梦》第五三回:“正面炕上铺着新猩红氊子,设着大红彩綉‘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坐褥,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这个当儿,屋里早有僕妇们捧着个金漆盘儿,搭着个大红袱子。” 梅兰芳 《看日本歌舞伎剧团的演出》:“蛇的脸谱,只是原来的粉脸上勾出两个獠牙和眼窝眉子……披一件金线龟背锦的袱子,这就简单而又富有特点地完成了蛇的扮相。”
《國語辭典》:襆头(襆頭) 拼音:pú tóu
一种古代男子用的头巾。以丝娟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盛行于唐代。《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襆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著襆头,穿著蟒袍,行过了礼,立起身来,把两把遮阳遮著脸。」也称为「福巾」、「折上巾」。
《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