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28,分49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个头
个子
虫子
胎夭
五牲
西施舌
相尾
脑儿
嚘咿
叩头虫
蹄足
触角
冬眠
冻蛰
海松
《國語辭典》:个头(個頭)  拼音:gè tóu
1.人的身材。如:「弟弟的个头比我还高!」也作「个子」、「个儿」。
2.物体的大小。如:「这里产的橘子,个头都特别大。」也作「个儿」。
《國語辭典》:个子(個子)  拼音:gè zi
人的身材、身高。如:「他是一个矮个子。」也作「个头」、「个儿」。
《國語辭典》:虫子(蟲子)  拼音:chóng zi
1.昆虫的泛称。
2.依靠某事得利的人。
《漢語大詞典》:胎夭
指刚出生及尚未出生的小动物。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毋杀孩虫胎夭飞鸟。” 孔颖达 疏:“胎,谓在腹中未出;夭,为生而已出者。” 南朝 梁武帝 《藉田》诗:“仁化洽孩虫,德令禁胎夭。”
《國語辭典》:五牲  拼音:wǔ shēng
五种可供祭祀的牲畜。一般指牛、羊、豕、犬、鸡。《左传。昭公十一年》:「五牲不相为用」晋。杜预。注:「五牲,牛、羊、豕、犬、鸡。」
分類:祭品动物
《國語辭典》:西施舌  拼音:xī shī shé
动物名。软体动物门斧足纲。状似蛤蜊而较长,足突出,如人舌,肉鲜美可口。产于海岸沙中。也称为「沙蛤」。
《漢語大詞典》:相尾
犹交尾。动物交配。 明 沈周 《石田杂记》:“牝鹿凡於相尾之时,虽牡鹿数十,一时皆淫过。”
《国语辞典》:脑儿(脑儿)  拼音:nǎo ér
1.动物的脑髓。如:「猪脑儿」、「羊脑儿」。
2.形状像脑浆的物体。如:「豆腐脑儿」。
《國語辭典》:嚘咿  拼音:yōu yī
1.小孩说话的声音。宋。苏轼〈寄蕲簟与蒲传正〉诗:「火冷灯青谁复知?孤舟儿女自嚘咿。」
2.逢迎谄媚的样子。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豕俛仰嚘咿,为作容声。」
《国语辞典》:叩头虫(叩头虫)  拼音:kòu tóu chóng
1.动物名。昆虫纲鞘翅目。体为长椭圆形,全身黑褐色,触角长而呈锯齿状。腹节可自由屈曲,故仰其腹,能自行跃起,以指按其体,即频叩其头,故称为「叩头虫」。也称为「磕头虫」。
2.戏称受制于权势,唯命是从,只知鞠躬哈腰的人。如:「早知他是个叩头虫,才不会推选他为我们的工会代表!」也称为「磕头虫」。
《漢語大詞典》:蹄足
亦作“蹏足”。 兽类动物等的脚。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何节奄忽,蹄足洒血。” 汉 王充 论衡·命禄:“若千里之马,头目蹄足自相副也。”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蹏足,以当导引。” 唐 欧阳詹 《栈道铭》:“麋鹿无蹊,猿猱相望。自 三代 而往,蹄足莫之能越。”
分類:兽类动物
《國語辭典》:触角(觸角)  拼音:chù jiǎo
昆虫、节足或软体动物的感觉器官。生于头部两侧、复眼近旁的触角窝内,具有触觉、嗅觉、及听觉的机能,有丝状、鞭状、羽状等等。如虾、蟹的须,蜗牛、田螺头部上的软角。也称为「触须」。
《國語辭典》:冬眠  拼音:dōng mián
非恒温动物为度过严寒的气候,于冬天时不吃不动,以减少脂肪消耗量。其形似僵死,以适应恶劣的生活环境。如蛙、蝙蝠、龟、蛇等皆有冬眠状态。
《漢語大詞典》:冻蛰(凍蟄)
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清 杨思圣 《飘风行》:“马毛蝟磔雁声苦,鱼龙冻蛰狐狸嘷。”
《国语辞典》:海松  拼音:hǎi sōng
1.植物名。松科,常绿乔木。叶针状,五针一束,长八至十二公分。春日开毬花。毬果长卵形,种子无翅,可食用。也称为「红松」。
2.动物名。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中轴骨骼呈分支的树形,黑色,具角质,生暖海海底礁岩间。也称为「黑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