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嘉义小蛇目蝶(嘉义小蛇目蝶)  拼音:jiā yì xiǎo shé mù dié
动物名。台湾特产。分布在全岛各处低山带,数量少。前后翅缘接近圆弧。雌蝶略大。四月至八月间出现成蝶。
《国语辞典》:广东住血吸虫(广东住血吸虫)  拼音:guǎng dōng zhù xiě xī chóng
动物名。一种寄生虫。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虫卵或幼虫随著未煮或未熟的蜗牛肉侵入人体。感染一至二个月,进入产卵期,每日产卵在三千颗以上,会引起病人强烈的免疫反应,出现忽冷忽热、咳嗽、关节痛、淋巴腺肿、肝肿大、腹泻、便血等症状。
《国语辞典》:二十八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  拼音:èr shí bā xīng piáo chóng
动物名。昆虫类瓢虫科。有硬壳,密生黄褐色细毛,鞘翅上有二十八个黑斑。成虫会危害马铃薯、茄子、豆类等蔬菜。
《国语辞典》:斜纹夜蛾(斜纹夜蛾)  拼音:xié wén yè é
动物名。一种昆虫。昆虫纲鳞翅目。幼虫体色不一,斑纹亦异。幼虫群集一处,成虫则分散。胸部及背部皆长有丛毛。初夏时常群聚蚕食农作物,如菜、葱、芋、甘藷、烟草、田菁等,为杂食性昆虫。也称为「行军虫」、「夜盗虫」。
《国语辞典》:星点弹涂(星点弹涂)  拼音:xīng diǎn tán tú
动物名。鲈形目虾虎科弹涂鱼亚科。身体呈青蓝色,杂有淡色小点,以底藻为食。是台湾地区主要水产养殖鱼类之一。
《国语辞典》:星点河鲀(星点河鲀)  拼音:xīng diǎn hé tún
动物名。硬骨鱼纲四齿鲀科。身体背部呈暗青色,杂有淡色小点。
《国语辞典》:无钩绦虫(无钩绦虫)  拼音:wú gōu tāo chóng
动物名。扁形动物门绦虫纲。体扁长,头球状,有吸盘四,幼虫多寄生牛羊的肌肉中。
《国语辞典》:有钩绦虫(有钩绦虫)  拼音:yǒu gōu tāo chóng
动物名。扁形动物门绦虫纲环叶目绦虫科。体扁长,为八九百节片而成,长丈馀,头球状,头顶环生多数小钩,故称为「有钩绦虫」。
《国语辞典》:卞氏龙(卞氏龙)  拼音:biàn shì lóng
动物名。爬虫纲恐龙类。身体构造与哺乳动物相似,在大陆地区的云南禄丰三叠纪地层中,曾发现其化石。
《国语辞典》:碧凤蝶(碧凤蝶)  拼音:bì fèng dié
动物名。昆虫纲鳞翅目凤蝶科。翅黑,上有青绿色的斑纹,展翅后长约十公分,属大型蝴蝶,以今东亚一带最多。
《国语辞典》:北极狐(北极狐)  拼音:běi jí hú
动物名。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分布遍及北极。耳短而圆,吻短,蹠有毛,以适应寒冷气候。体型小,体重约三至八公斤。毛色分为白色型与蓝色型。穴居,杂食性,常跟随北极熊,食其剩下的猎物。也称为「白狐」。
《国语辞典》:北极鲸(北极鲸)  拼音:běi jí jīng
动物名。哺乳纲鲸目露脊鲸科。活动于北极附近,以浮游生物为食,状似露脊鲸,皮下脂肪多。近年因被大量捕杀,已逐渐减少。
《国语辞典》:北极犬(北极犬)  拼音:běi jí quǎn
动物名。哺乳纲食肉目犬科。产于北极,是爱斯基摩人的交通工具。其祖先是北极地区的野生狼,经驯服后,可拖雪橇,猎杀熊、鹿、海豹等动物。
《国语辞典》:北美狼  拼音:běi měi láng
动物名。哺乳纲食肉目犬科。毛灰褐色,形状像狼,唯体型较小。喜好肉食,常捕食兔、鼠等小动物。
《国语辞典》:白尾鹫(白尾鹫)  拼音:bái wěi jiù
动物名。鹫鹰科。身体褐色,尾巴白色,翼长约六十五公分。生长于海岸的岩壁或湖泊附近,以鱼类为主食。主要分布于亚、欧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