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荷兰乳牛(荷兰乳牛)  拼音:hé lán rǔ niú
动物名。偶蹄目牛科。原产于荷兰,为历史最久、最普遍的乳牛品种,性情温顺,黑白花色相间分明。
《国语辞典》:宽尾凤蝶(宽尾凤蝶)  拼音:kuān wěi fèng dié
动物名。下半翅膀的末端因具宽大尾状突起,且贯穿二条尾脉而得名。产于台湾深山地区,为台湾特产种,被誉为国蝶。
《国语辞典》:金刚猩猩(金刚猩猩)  拼音:jīn gāng xīng xīng
动物名。属巨猿科。分布于赤道非洲。体型似猴而大,没有尾巴和颊襄,性情温和,智慧高于一般猴子。常被用来做为研究人类疾病、心理、行为等的对象。也称为「金刚」。
《国语辞典》:角肩椿象  拼音:jiǎo jiān chūn xiàng
动物名。昆虫纲半翅目椿科。头部尖锐,触角细长,成虫鲜绿色,前胸两侧突出如菱角。成虫、幼虫均吸食果汁,致使果皮硬化而呈黑褐色斑点,甚而果肉紧缩、水分减少,以致早落,是果农厌恶的害虫之一。也称为「蜜柑刺椿象」。
《国语辞典》:蓬莱小蛱蝶(蓬莱小蛱蝶)  拼音:péng lái xiǎo jiá dié
动物名。产于中南部亚高山高山森林中。雄蝶翅膀正面黑斑多且明显,背面呈橄榄色。雌蝶翅膀正面白带宽大,背面呈现银白色光泽。
《国语辞典》:皮氏花仙螺  拼音:pí shì huā xiān luó
动物名。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珊瑚螺科。产于台湾东北部海域,壳高约二公分,体层平滑没有任何雕纹,外壳质薄,容易破碎。
《国语辞典》:台湾环颈雉(台湾环颈雉)  拼音:tái wān huán jǐng zhì
动物名。台湾特有的环颈雉亚种。早年分布于台湾各地的平地或山脚下,喜栖息于乾燥而杂草丛生之地。近年来因受国外引进品种杂交的威胁,垦丁国家公园已开始保育计画。
《国语辞典》:十二指肠虫(十二指肠虫)  拼音:shí èr zhǐ cháng chóng
动物名。属圆形动物。雄者长约四公分,雌者约五公分,体褐色,线状,前端膨大,口缘多有小突起状的吸著器,寄生于人体十二指肠内,能吸取血液,使人贫血,剧者往往致死。
《国语辞典》:长尾阔嘴鸟(长尾阔嘴鸟)  拼音:cháng wěi kuò zuǐ niǎo
动物名。鸟纲燕雀目。体长二十四公分,嘴阔。跗蹠大部分被有大形卷状鳞。体躯绿色,头及翼部深蓝色。栖息于密林中,以昆虫为主食。
《国语辞典》:扁拟谷盗虫(扁拟谷盗虫)  拼音:biǎn nǐ gǔ dào chóng
动物名。昆虫纲鞘翅目。一种谷物中常见的害虫。体小约三毫米,呈咖啡色,寿命约一个月,但繁殖力很强。虫体本身无明显害处,但粪便等排泄物可能有相当程度的毒性。
《国语辞典》:白背浮尘子(白背浮尘子)  拼音:bái bèi fú chén zǐ
动物名。昆虫纲浮尘子科。体长约四公釐,呈淡黄色而有黑斑,为稻作物中最常见的害虫。
《国语辞典》:赤尾青竹丝(赤尾青竹丝)  拼音:chì wěi qīng zhú sī
动物名。一种蛇。爬虫纲有鳞目。背部呈草绿色,尾部赤色,体长约一尺七寸,含剧毒,常栖息在草树丛中。
《国语辞典》:吹绵介壳虫(吹绵介壳虫)  拼音:chuī mián jiè ké chóng
动物名。昆虫纲同翅目介壳虫科。雌成虫椭圆形,呈龟甲状,腹面扁平,体后端负有一大形白色的卵囊。成虫、若虫除直接吸食树汁外,又排蜜露,诱集蚂蚁,致诱发煤病,有碍光合作用。为柑桔、龙眼、梨、无花果、相思树、木麻黄等树木的害虫。
《国语辞典》:黑尾浮尘子(黑尾浮尘子)  拼音:hēi wěi fú chén zǐ
动物名。一种为害水稻、小麦、粟、甘蔗的昆虫。成虫趋光性强,在黄昏时颇为活跃,常群集叶鞘间吸收叶液,被害部呈苍白色斑点,可传播水稻毒素病,使水稻生育萎缩而死。也称为「稻浮尘子」。
《国语辞典》:嘉义小灰蝶(嘉义小灰蝶)  拼音:jiā yì xiǎo huī dié
动物名。台湾特产。分布于台湾中南部山地。雌雄形状大小差不多。雄蝶翅膀黑底,后翅大部分呈暗紫色。雌蝶翅膀正面黑褐色,无纹。数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