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生动(生動)  拼音:shēng dòng
灵活而不呆板、有变化。宋。米芾《画史》:「已上笔彩生动,髭发秀润。」
《國語辭典》:感化  拼音:gǎn huà
感动他人,使变化气质、弃恶从善。《三国演义》第二回:「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这件事可小可大,果然是个不孝之子,也应该设法感化他。」
《國語辭典》:金石声(金石聲)  拼音:jīn shí shēng
1.钟磬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金石之声,管籥之音。」
2.比喻文章词语优美,声调铿锵。《晋书。卷五六。孙楚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國語辭典》:媚眼  拼音:mèi yǎn
娇媚动人的眼睛。隋。卢思道〈后园宴〉诗:「媚眼临歌扇,娇香出舞衣。」
《漢語大詞典》:感切
(1).犹感化。三国志·蜀志·许慈传:“其矜己妒彼,乃至於此。 先主 愍其若斯,羣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傚其讼鬩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2).亲切动人。 宋 欧阳修 《〈江邻几文集〉序》:“又类集其文而序之,其言尤感切而殷勤者以此也。”
(3).深切感动。《东周列国志》第五九回:“ 郑成公 因 楚王 为他射损其目,感切于心,不肯事 晋 。”
(4).伤感凄切。《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尚书正为女儿骸骨无寻,又且女婿将到,伤痛无奈,忽见 裴 家苍头有书到,愈加感切。”
《國語辭典》:娇媚(嬌媚)  拼音:jiāo mèi
1.娇艳妩媚。《西游记》第三○回:「真个身体轻盈,仪容娇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我家有个表侄女新寡,且是生得娇媚。」
2.向人撒娇献媚。宋。柳永〈尉迟材。宠佳丽〉词:「恣雅态,欲语先娇媚。」
《漢語大詞典》:辞说(辭説)
(1).言辞。礼记·礼运:“祝嘏辞説,藏於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 汉 王充 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説,士之荣叶、皮壳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古人质正,贵行贱言,故为政者不尚文辨,修道者不崇辞説。”
(2).犹意见,看法。
(3).谈话。 明 方孝孺 《君子斋记》:“行必联轡,息必比席,食也匕箸之与邻,言也辞説之与参。欢然有会於心,而若有所得。”
《國語辭典》:警句  拼音:jǐng jù
诗文中精鍊、动人的文句。《宋史。卷三○五。杨亿传》:「太宗召命赋诗于坐侧;又上金明池颂,太宗诵其警句于宰相。」《红楼梦》第三八回:「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
《國語辭典》:好消息  拼音:hǎo xiāo xī
可喜的讯息。《文明小史》第三八回:「黎教士在那里替他设法,这回提他定然是个好消息。」也作「好音」。
《國語辭典》:画幅(畫幅)  拼音:huà fú
1.泛指图画。宋。蒋捷 贺新娘。梦冷黄金屋词:「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
2.图画的尺寸、大小。如:「这幅画的画幅虽小,所呈现的画面却十分精致细腻。」
《國語辭典》:撼动(撼動)  拼音:hàn dòng
1.摇动。如:「蚂蚁岂能撼动大树!」
2.打动人心。宋。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顾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撼动。」
《漢語大詞典》:笠蓑
斗笠与蓑衣。借指劳动人民。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粒:“紈絝之子,以赭衣视笠蓑。”
《國語辭典》:氓隶(氓隸)  拼音:máng lì
百姓。也作「萌隶」。
《國語辭典》:动机(動機)  拼音:dòng jī
因生理或心理的需要,所引发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驱力。
《國語辭典》:警语(警語)  拼音:jǐng yǔ
有警惕作用的词句。《宋史。卷二六三。李穆传》:「肃字季雍,七岁诵书知大义,十岁为诗,往往有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