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99,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刻颂
减刻
断刻
辰刻
暴刻
八刻
刻覈
刻饰
佩刻
丹刻
汉刻
溪刻
刻著
刻琢
刻峭
《韵府拾遗 宋韵》:刻颂(刻颂)
史记秦始皇纪二十八年南登琅邪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
《漢語大詞典》:减刻(減刻)
亦作“减刻”。 克扣。 唐 李翱 《疏绝进献》:“若非兵士闕数不填及减刻所给,则钱帛非天之所雨也,非如泉之可涌而生也,不取於百姓,将安取之哉?”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作坊的监官和作头,经常减刻工匠的雇值、食钱。”
分類:克扣
《漢語大詞典》:断刻(斷刻)
指断碑。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常恨平生好古家,无力骑马蹊田观断刻。”参见“ 断碑 ”。
《漢語大詞典》:断碑(斷碑)
断裂残缺的石碑。 宋 黄庭坚 《病起荆江亭即事》诗之五:“ 杨綰 当朝天下喜,断碑零落卧秋风。” 元 傅若金 《韩淮阴庙》诗:“ 高帝 旌旗俱寂寞,断碑零落后人看。” 清 方文 《富池晚泊》诗:“断碑零落荒草间,欲考其详罕知者。”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嘱托了他以煮饭烧菜的杂务,我和船家就从断碑乱石中间爬上了 钓台 。”
《漢語大詞典》:辰刻
犹时刻。《宋史·天文志一》:“新铜仪则移刻於纬,四游均平,辰刻不失。”
分類:时刻
《漢語大詞典》:暴刻
残暴刻毒。后汉书·质帝纪:“自春涉夏,大旱炎赫……将二千石、令长不崇宽和,暴刻之为乎?”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天授二年:“ 兴 与 索元礼 、 来俊臣 竞为暴刻, 兴 、 元礼 所杀各数千人, 俊臣 所破千餘家。” 宋 王安石 《员外郎郭公墓志铭》:“或按一吏,则交议羣詆,以为暴刻生事。”
分類:残暴刻毒
《骈字类编》:八刻
周礼内宰掌王之阴事阴令注阴事群妃御见之事若今掖庭令昼漏不尽八刻日录所记推当御见者阴令王所求为北宫辍宋书礼志郊之日未明八刻太祝令进馔郎施馔 耕录十二时为一日如遇十三时以上则退十二时为一日八刻为一时如遇九刻以上则退八刻为一时也
《漢語大詞典》:刻覈
亦作“ 刻核 ”。 苛刻。南史·恩倖传·吕文显:“ 文显 临事以刻覈被知。” 宋 苏轼 《省试策问》之三:“凡省冗官八百员,吏千四百员,民以少紓,而上下相安,无刻核之怨。”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篇上》:“閲书之道在於恕,不恕则刻覈锻鍊之患生。” 金一 《文学观》:“夫谓语必已造,事不古同,诚不免以刻覈待古人。”
分類:苛刻
《漢語大詞典》:刻饰(刻飾)
(1).雕刻装饰。汉书·刘向传:“刻饰宗庙,多筑臺囿。”
(2).比喻对文辞的过分修饰润色。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陵迟至於 梁 陈 ,淫艷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
(3).古代妇女的一种梳理方式。以胶刷鬓发,使齐整如刻画。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若夫 青琴 、 宓妃 之徒,絶殊离俗,妖冶嫺都,靚糚刻饰,便嬛绰约。”参阅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王先谦 补注。
《漢語大詞典》:佩刻
铭刻,铭记。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之二三:“某再启:别諭具感知爱之深,一一佩刻。”
分類:铭刻铭记
《骈字类编》:丹刻
王屮头陀寺碑丹刻翚飞轮奂离立而彭殷贤大厦赋珠网滴沥而垂露丹刻翚飞 霞起
《漢語大詞典》:汉刻(漢刻)
汉 代刻石。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 汉 刻希逢,良可宝贵。”
分類:刻石
《漢語大詞典》:溪刻(谿刻)
犹刻薄、苛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桓公 读高士传,至 於陵 仲子 便掷去曰:‘谁能作此溪刻自处。’”
谿刻:苛刻;刻薄。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桓公 ( 桓温 )读高士传,至 於陵仲子 ,便掷去,曰:‘谁能作此谿刻自处!’” 清 刘大櫆 《伯兄奉之墓志铭》:“当是时,以谿刻惨急求媚於上官而官得九迁者,所在多有。” 鲁迅 《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这就是迎合着这种潮流的,倘以为他秉性平易近人,所以憎恨了道学先生的谿刻,那是一种误解。”
分類:刻薄苛刻
《国语辞典》:刻著  拼音:kè zhù
铭记、铭刻。《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臣常刻著五臧,书诸绅带。」
分类:铭记铭刻
《漢語大詞典》:刻琢
雕刻琢磨。比喻创作上的着意推敲、反复修改。 宋 欧阳修 《试笔·郊岛诗穷》:“至於‘野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则春物融怡,人情和畅,又有言不能尽之意,兹亦精意刻琢之所得者耶?”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一:“至於辞语刻琢精丽,殆锻炼而成者歟。” 明 刘基 《〈吕周臣诗集〉序》:“﹝ 吕周臣 ﹞篳门陋巷,为诗歌以自适,且不刻琢以求衒。”
《國語辭典》:刻峭  拼音:kè qiào
1.形容文笔深刻峻拔。如:「他见解精微,文字刻峭。」
2.严酷、苛刻。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宰相刻峭,大理峻法,处位而任政者,皆短于仁义,长于酷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