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刻版
见“ 刻板 ”。
分類:刻版
《國語辭典》:刻板  拼音:kè bǎn
1.在木、石、金属板面上雕刻文字、图案,做成印刷用的底版。《宋史。卷二○二。艺文志一》:「周显德中,始有经籍刻板,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后周纪二。太祖广顺三年》:「蜀毌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板印九经。」
2.比喻固定、呆板而缺乏变化。《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一年之内,我一个生日,我们贱内一个生日,这两个生日,是刻板要做的。」
《国语辞典》:刻版印书(刻版印书)  拼音:kè bǎn yìn shū
将文字、图案雕刻在木板或金属板上,刷涂墨汁后,排印在纸上,制订成书籍。如:「刻版印书在中国有很久的历史。」
《国语辞典》:乾刻版  拼音:gān kè bǎn
一种铜版画。不用腐蚀剂,而直接在版上用铁针刻划图形,然后在凹处上油墨,再以压印机印刷出来的图画。
《國語辭典》:雕镌(雕鐫)  拼音:diāo juān
雕刻。如:「这栋建筑物的天花板雕镌著精美的图案。」
《國語辭典》:梓人  拼音:zǐ rén
1.木匠。《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梓人为笋虡。」
2.从事建筑的人。唐。柳宗元《梓人传》:「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國語辭典》:分色  拼音:fēn sè
一种印刷制版程序。为分解彩色原稿制成几块基本单色印版的工艺,以相应色墨套印,即能复制出符合原稿色调的印刷品。有手工、照相、电子三种分色方法。
《國語辭典》:刊印  拼音:kān yìn
刻版或排版印刷。《福惠全书。卷一一。刑名部。差拘》:「用纸一方,刊印同票式。」
《國語辭典》:衍文  拼音:yǎn wén
古书里辗转抄写讹误多馀的字句。宋。朱熹《中庸章句》第二○章:「『子曰』二字衍文,好近乎知之知,并去声。」
《漢語大詞典》:衍字
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诗·齐风·著》“尚之以琼英乎而” 唐 孔颖达 疏:“今定本云琼英犹琼华、琼莹,兼言琼莹者,盖衍字也。”孟子·尽心下“智之於贤者也,圣人之於天道也” 宋 朱熹 集注:“或曰‘者’当作‘否’,‘人’衍字,更详之。”
《漢語大詞典》:绣梓(繡梓)
亦作“綉梓”。 精美的刻版印刷。古代书版以梓木为上,故称。 元 史弼 《景行录》:“予寸怀如春风,愿与天下共,故绣梓以广其传。”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因记 景定 中公取二 陵 、 坡 、 谷 四家之诗,分门编类,绣梓流传,名之曰《四诗类苑》。” 鲁迅 《集外集拾遗·〈近代木刻选集(2)〉小引》:“ 中国 先前刻木一细,便曰‘绣梓’,是可以作这译语的。”
《漢語大詞典》:梓行
刻版印行。亦泛指出版。 明 文徵明 《题张企斋备遗补赞》:“故革除遗事,备遗録次第梓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斅艺斋文:“全书未能梓行,特载於此。” 林纾 《致蔡元培函》:“书未梓行,无从拜读。”
《漢語大詞典》:衍字
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诗·齐风·著》“尚之以琼英乎而” 唐 孔颖达 疏:“今定本云琼英犹琼华、琼莹,兼言琼莹者,盖衍字也。”孟子·尽心下“智之於贤者也,圣人之於天道也” 宋 朱熹 集注:“或曰‘者’当作‘否’,‘人’衍字,更详之。”
《國語辭典》:刊布  拼音:kān bù
刊印发行。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四。朱笥河》:「于永乐大典中采辑逸书五百馀部,次第刊布,流传海内,实先生启之也。」也作「刊行」。
《漢語大詞典》:命梓
嘱人刻版;刊印。 明 李贽 《与周友山》:“日者有友欲为命梓,若梓出,则 卓吾 纵无外护,亦永远可住 龙湖 。”
分類:刻版刊印
《漢語大詞典》:刊版
亦作“ 刊板 ”。 刻版或排版。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一:“先是 福建 书籍刊版舛错,坤为釜。” 清 孙星衍 《新校正〈抱朴子内篇〉序》:“嘉惠后学,如 宋 代刊板官库。”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清丈·禁需扰》:“本官损资刊板,安置公所,听民自行印刷,不许需索分文。”
分類:刻版排版
《国语辞典》:付刊  拼音:fù kān
书籍文件等交付刻版或排印。如:「这期的杂志,要到几号才能付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