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条件刺激(條件刺激)  拼音:tiáo jiàn cì jī
又称「制约刺激」,为引起制约反应的刺激,参见「制约反应」条。
《国语辞典》:刺激反应论(刺激反应论)  拼音:cì jī fǎn yìng lùn
主张学习是来自于刺激与反应联结的理论。也称为「联结论(Connectionism)」。
《国语辞典》:黑色素细胞刺激素(黑色素细胞刺激素)  拼音:hēi sè sù xì bāo cì jī sù
由脑下腺中叶所分泌的激素。此激素分泌多时,刺激黑色素扩张,肤色变黑;分泌少时,肤色变淡。
《国语辞典》:制约刺激(制约刺激)  拼音:zhì yuē cì jī
一刺激原不能引发某反应,经与能引发该反应的刺激同时出现多次后,而能单独引发该反应的,称为「制约刺激」。
《国语辞典》:刺激类化(刺激类化)  拼音:cì jī lèi huà
某一刺激引起某种反应后,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同样反应,此现象即称为「刺激类化」。
《國語辭典》:刺激  拼音:cì jī
1.令意识状态变化,或神经兴奋的原因。此种原因,有存于外界的,称为「物理的刺激」;有不存于外界而由有机体自生的,称为「生理的刺激」。
2.使人意识状态变化或神经亢奋。如:「你别再刺激她了!」
《國語辭典》:刺激素  拼音:cì jī sù
内分泌器官为无管腺,其所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称为「刺激素」。它仅能改变体内已存在作用的速率。
《國語辭典》:刺激性  拼音:cì jī xìng
1.兴奋神经的能力。如:「咖啡是一种刺激性的饮料。」
2.动植物的神经、筋肉、腺体等受刺激时有发生反应的可能性。
《高级汉语词典》:强刺激  拼音:qiáng cì jī
针灸术语。指刺激强度较大的针灸方法
《漢語大詞典》:刺击(刺擊)
(1).刺枪击剑。 清 黄遵宪 《陆军官学校开校礼成赋呈有栖川炽仁亲王》诗:“ 隼人 与相扑,餘技及刺击。”
(2).犹刺激。 苏曼殊 《义杰郭辛缦》:“失望之极,又大受刺击。”
《國語辭典》:激刺  拼音:jī cì
1.指责、讽刺。《后汉书。卷八○。文苑列传上。崔琦》:「岂独吾人之尤,君何激刺之过乎?」宋。苏轼 杜处士传:「子能详微意,知所激刺,亦无患子矣。」
2.刺激、打击。如:「他受了丧父的激刺,精神变得有些恍惚。」《黄绣球》第二九回:「黄通理却是最愤激、最镇静的人,想想这件事,怕总说得容易做得难,禁不住黄绣球天天激刺,也就大为发作。」
《漢語大詞典》:刺触(刺觸)
刺激;影响。 康有为 《大同书》绪言:“凡大地万国之宫室、服食、舟车、什器、政教、艺乐之神奇伟丽者,日受而用之,以刺触其心目,感荡其魂气。” 黄远庸 《朱芷青君身后徵赙序》:“故名人之作,或刺触一世之思潮、或刺触一社会之思潮、或刺触一人之思潮,乃至刺触一动物一刹那之思潮。”
《國語辭典》:打击(打擊)  拼音:dǎ jí
1.敲打。如:「打击乐器」。
2.挫折。如:「这次的打击,对他的影响很大。」
3.棒球赛上指打击手以棒击球。如:「接下来,轮到强棒王贞治的打击。」
《漢語大詞典》:戟刺
刺激。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重碧大赤,陆离斑驳,以其戟刺,夺人目精,艷矣,而非必为美术,此尤不可不辨者也。” 闻一多 《戏剧的歧途》:“在我们现在这社会里,处处都是问题,处处都等侯着 易卜生 、 萧伯纳 的笔尖来给它一种猛烈的戟刺。”
分類:刺激
《漢語大詞典》:刺戟
刺激。《黑籍冤魂》第一回:“一班少年受了老年人一句话的刺戟,果然一个想着要戒烟。” 章炳麟 《箴党新论》:“外界之刺戟虽异,而内心之流宕则同。”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各种事情刺戟我,早经麻木了,时时象一块木头。” 巴金 《秋》十九:“那里有的是欢乐,刺戟,陶醉。”
分類: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