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豫州  拼音:yù zhōu
地名。古九州之一,包括今河南及山东旧曹州、湖北旧襄阳、郧阳等地。
《漢語大詞典》:藩条(藩條)
汉 代州刺史以六条考察州郡官吏,后因以指刺史之职。晋书·应詹传论:“入居列位,则嘉谋屡陈,出抚藩条,则惠政斯洽。”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刺史 柳蒙 等任窃藩条,无心守职。” 宋 沈辽 《代乞致仕表》:“及陛下即位,继承恩詔,入覲清光,委以藩条,特加奬励。”参见“ 六条 ”。
《漢語大詞典》:六条(六條)
(1). 汉 制,刺史班行六条诏书,以考察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元封 五年初置部刺史” 颜师古 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詔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渔百姓,聚歛为姦。三条,二千石不卹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託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西晋 北周 也有六条诏书。后因以指考察官吏的职务和职权。南史·宋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义恭 既至,劝 孝武 即位。授太尉、録尚书六条事,假黄鉞。”旧唐书·哀帝纪:“左僕射 裴枢 、右僕射 崔远 ……须离八座之荣,尚付六条之政,勉思咎己,无至尤人。” 清 钱谦益 《浙江嘉兴府推官姚钿授文林郎制》:“郡国置司理之官,所以佐察六条,而观中五刑也。”
(2).指 晋 诸郡中正荐举贤才的六项标准。晋书·武帝纪:“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復,六曰学以为己。”
《漢語大詞典》:邦君
(1).古代指诸侯国君主。《书·伊训》:“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孔 传:“诸侯犯此,国亡之道。”后汉书·阴识传:“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餘顷,舆马僕隶,比於邦君。”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凡在人伦不得其死者,邦君已上皆谓之弑,卿士已上通谓之杀。此又春秋之例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有一本卷子,那破题是:‘圣人思邦君之妻,愈思而愈有味焉。’”
(2).指刺史等地方官。 唐 韩愈 《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 宋 曾季狸 艇斋诗话:“ 老杜 ‘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 韦苏州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皆曲尽其妙。不问诗题, 杜 诗知其宿僧房, 韦 诗知其为邦君之居也,此为写物之妙。” 清 方文 《蔡中郎八分书歌》:“寄语邦君覆以屋,勿令风雨生苔痕。”
《漢語大詞典》:搴帷
(1).撩起帷幕。 三国 魏 曹植 《弃妇诗》:“搴帷更摄带,抚絃弹鸣筝。” 南朝 梁 何逊 《嘲刘谘议孝绰》诗:“妖女搴帷出,蹀躞初下牀。” 清 徐士銮 《宋艳·驳辨》:“梦一美姝搴帷而歌。”
(2). 东汉 刺史到任,迎接他的车子照例要挂着赤帷裳。但 冀州 刺史 贾琮 到任时,登上车子说:“刺史必须广视听,察美恶,怎么能挂起帷裳来塞自己的耳目呢?”吩咐把帷裳褰起来。所属各地听到此事,都深为震动。见后汉书·贾琮传。后亦以“搴帷”称高级地方官履任。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序》:“粤以凡庸,早赐茅社,祚土 瀟 湘 ,搴帷 陕 服。” 清 汤斌 《赠吴湖州》诗:“仙郎起草最知名,几载搴帷 霅 上行。”
《漢語大詞典》:双节(雙節)
(1). 唐 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新唐书·车服志:“旌以絳帛五丈,粉画虎,有铜龙一,首缠緋幡,紫縑为袋,油囊为表。节,悬画木盘三,相去数寸,隅垂赤麻,餘与旌同。”新唐书·百官志四:“节度使掌总军旅,顓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
(2).泛指高官或神仙之仪仗。 唐 韩翃 《送高员外赴溜青使幕》诗:“人趋双节近,马递百花归。” 唐 韦应物 《汉武帝杂歌》之一:“緑鬢縈云裾曳露,双节飘颻下仙步。” 唐 王建 《寄贺田侍中东平功成》诗:“ 唐 史头上功第一,春风双节好朝天。”
《漢語大詞典》:衙官
(1).刺史的属官。新唐书·百官志四下:“刺史领使,则置副使、推官、衙官、州衙推、军衙推。”
(2).泛指下属小官。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 张文潜 云:‘调鼎当年终有实,论花天下更无香。’此虽未及 东坡 高妙,然犹可使 和靖 作衙官。” 清 赵翼 《翰林苑有土地祠相传祀韩昌黎》诗:“ 屈 宋 詎称衙官职, 欒 郤 翻充皂隶户。”参见“ 衙官屈宋 ”。
《國語辭典》:衙官屈宋  拼音:yá guān qū sòng
以屈原、宋玉为属官。语本《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传上。杜审言传》:「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后用以称赞自己或他人的文才出众。《聊斋志异。卷四。罗刹海市》:「先生文学士,必能衙官屈宋,欲烦椽笔赋『海市』,幸无吝珠玉。」
《漢語大詞典》:三刀
晋书·王濬传:“梦悬三刀於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 濬 惊觉,意甚恶之。主簿 李毅 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 益州 乎?’及贼 张弘 杀 益州 刺史 皇甫晏 ,果迁 濬 为益州刺史。”后遂以“三刀”作为刺史之代称。 唐 杨炯 《恒州刺史王义童神道碑》:“门容駟马,位列三刀。”亦用作官吏升迁之典实。 唐 柳宗元 《奉和周二十二丈》诗:“梦喜三刀近,书嫌五载违。” 明 何景明 《送江华州》诗:“少年乘五马,何夜梦三刀。” 沈砺 《读书》诗:“但使心波清一勺,何庸梦境绕三刀。”
《國語辭典》:滕王阁(滕王閣)  拼音:téng wáng gé
位于今江西省新建县城西章江门上的一座阁楼。为唐高祖子滕王元婴当洪州刺史时所建,落成之日,适被封为滕王,因以名阁。
《漢語大詞典》:虔刀
太平御览卷三四五引 南朝 宋 何法盛 《晋中兴书》: 三国 魏 徐州 刺史 吕虔 有佩刀,有个识刀剑的工匠看了后,认为必须身居三公之位的人才可佩带此刀。于是 吕虔 将刀赠送 王祥 , 祥 后为司空。 祥 临死时又将此刀转授其弟 王览 ,并说:“吾儿皆凡,汝后必兴,足称此刀,故以相与。”后因以“虔刀”比喻赠人的珍贵之物,谓使物得其主。 明 王世贞 《题李文正诗翰卷》:“偶与 元驭 语次及之,因举赠之,以比於虔刀之义云尔。” 明 王世贞 《送尤祠部汝白兵备广东》诗:“虔刀赠秋水,挥手帝城东。”
《漢語大詞典》:吕虔刀
三国 魏 刺史 吕虔 有一宝刀,铸工相之,以为必三公始可佩带。 虔 以赠 王祥 ; 祥 后位列三公。 祥 临终,复以刀授弟 王览 ; 览 后仕至大中大夫。事见晋书·王览传。后遂以“吕虔刀”为宝刀之美称。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前军 苏武 节,左将 吕虔 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天下军储一线漕,无能空佩 吕虔 刀。”
分類:刺史宝刀
《國語辭典》:幢盖(幢蓋)  拼音:chuáng gài
旌旗和曲柄的蓬盖。古为将军刺史的仪仗。《晋书。卷六三。李矩传》:「藩表元帝,加矩冠军将军,轺车幢盖,进封阳武县侯,领河东、平阳太守。」《文选。潘岳。马汧督诔》:「圣朝畴咨,进以显秩,殊以幢盖之制。」
《漢語大詞典》:韩碑(韓碑)
指 唐 代 韩愈 撰写的《平淮西碑》。 宪宗 时,摄 蔡州 刺史 吴元济 反于 淮西 ,宰相 裴度 及 唐 、 随 、 邓 节度使 李愬 受命讨伐,平定叛乱。 韩愈 为行军司马, 淮 蔡 平,以功受刑部侍郎,并奉诏撰《平淮西碑》文颂其功绩,因称“韩碑”。 唐 李商隐 有《韩碑》诗,极称其文。 清 大汕 海外纪事卷一:“混茫收 禹 甸,灵异纪 韩 碑。” 清 李元度 《与柳毅斋书》:“顾以逸周书考之, 宣王 中兴诸诗,多夸而失实,无论 韩 碑、 柳 雅之过侈也。”
分類:韩愈刺史
《漢語大詞典》:九里松
地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北。 唐 刺史 袁仁敬 守 杭 时,于 行春桥 至 灵隐 、 三天竺 间植松,左右各三行,凡九里,苍翠夹道,人称 九里松 。后即以 九里松 名其地。 宋 吴说 有“九里松”题匾。见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湖山胜概、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北山胜迹
《漢語大詞典》:三堂
(1). 唐 虢州 (今 河南 灵宝县 南)刺史宅中庭园名。以屡经文士题咏而著名。 唐 韩愈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韵》序:“ 虢州 刺史宅连水池竹林,往往为亭臺岛渚,目其处为 三堂 。” 廖莹中 辑注:“ 三堂 建於 开元 中, 吕温 尝记之。谓三者,明臣子在三之节;堂者,励宗室肯堂之义。” 唐 贾岛 《题虢州三堂吴郎中》诗:“半岸泥沙孤鹤立, 三堂 风雨四门开。” 宋 苏轼 《送王伯剔守虢》诗:“惟有使君千里来,欲饮 三堂 无事酒。”
(2).第三进堂屋。《老残游记》第三回:“原来这 山东 抚署是 明 朝的 齐王 府,故许多地方仍用旧名。进了三堂,就叫‘宫门口’。” 巴金 《抹布集·杨嫂》:“我们跑进三堂,很快地就跑进了 杨嫂 的房间。”
《国语辞典》:刺史天  拼音:cì shǐ tiān
汉冀州刺史苏章,有一次巡视部属,宴请老友清河太守。太守高兴的说:「人各有一个天,就只有我有两个天。」见《后汉书。卷三一。苏章传》。后以刺史天用来称颂地方官吏。宋。苏轼〈送黄师是赴两浙宪〉诗:「一见刺史天,稍忘狱吏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