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符券
符信;票券。 宋 岳珂 愧郯录·金银牌:“皇朝符券,皆枢密院主之。” 明 高启 《送刘省郎出佐边郡》诗:“符券前军重,衣冠上客才。”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西录》:“出其通商符券数百张纳公袖中。”
分類:符信票券
《國語辭典》:操券  拼音:cāo quàn
旧时契约分为两联,由债权人与债务人分别持有,债权人持右券可凭契收债。语本《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传》:「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后比喻对事情极有把握。如:「如能得到半数以上董事的支持,公司改革方案始可把稳操券。」也作「操左券」。
《國語辭典》:操左券  拼音:cāo zuǒ quàn
比喻事情很有把握。参见「操券」条。如:「他只要再多努力一下,必可稳操左券。」
《漢語大詞典》:立券
订立契约。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奴婢:“有曰红契买到者,则其元主转卖於人,立券投税者是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牛成章:“求以同乡之故,进身为佣。立券已,主人视其里居,姓氏,似有所动。”
《漢語大詞典》:官券
旧时政府发行的钱票。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狸》:“女曰:‘汝月得僱值不过千钱,当不足给用。’袖出官券十千与之。”
《國語辭典》:券书(券書)  拼音:quàn shū
契约。《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孟尝君闻冯驩烧券书,怒而使使召驩。」《南史。卷二一。王弘传》:「珣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幡券书,一不收责。」
分類:契约文书
《漢語大詞典》:破券
破钞,花钱。太平御览卷九七五引 北齐 太上时童谣:“千钱买果园,中有芙蓉树;破券不分明,莲子随他去。”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五引作“破家”。 唐 温庭筠 《苏小小歌》:“买莲莫破券,买酒莫解金。酒里春容抱离恨,水中莲子怀芳心。”
《漢語大詞典》:券马(券馬)
宋 时朝廷从边境收购马匹的一种方式。 宋 欧阳修 《论监牧札子》:“若国家广捐金帛,则券马利厚,来者必多。”宋史·兵志十二:“凡收市马, 戎 人驱马至边,总数十、百为一券,一马预给钱千,官给芻粟,续食至京师,有司售之,分隶诸监,曰券马。”
《漢語大詞典》:马券(馬券)
即马票。 王统照 《北国之春·牧马场》:“每年创办赛马会,不卖马券,藉资比较,捷足善走的还得奖励。”参见“ 马票 ”。
《國語辭典》:马票(馬票)  拼音:mǎ piào
1.拘捕人犯的文件。《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其父……又寄封书与京中同年相好的,叫他们遣个马票,兼话逼勒他出京,不许耽延!」
2.赛马所发售的赌博性票券。如:「他昨天买了一张马票,想试试手气。」
分類:发行彩票
《漢語大詞典》:券台(券臺)
(1).堪与家术语。指墓前地气聚合之处。朱子语类卷九七:“今人呼墓地前为明堂,尝见《伊川集》中书为券臺,不晓所以……后见 唐 人文字,言某朝詔改为券臺。”
(2).墓前的祭台。 宋 陶谷 清异录·丧葬:“菴墓前甃石若甎表之面,方长,高不登三尺,号曰券臺。”
《國語辭典》:文券  拼音:wén quàn
借约。明。瞿佑《剪灯新话。卷一。三山福地志》:「以乡党相处之厚,不问其文券,如数贷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缺少路费,要在自实处借银三百两。自实慨然应允,缪千户写了文券,送过去。」
《國語辭典》:合券  拼音:hé quàn
合验借据。古人在竹板刻上文字或图案作为借据,分为两半,债权人与债务人各拿一半,收债时取来合验。《战国策。齐策四》:「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分類:核验契据
《漢語大詞典》:券给(券給)
宋 代发给出戍或就役士卒的一种补助凭证。可据以领取钱币、实物等。《宋史·汪纲传》:“当精择伉壮,广其尺籍,悉隶御前军额,分擘券给以助州郡衣粮之供。”
《漢語大詞典》:钱券(錢券)
指纸币。 宋 陆游 《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俄詔 两淮 郡守及部使者各上用钱券利害。公力言,券用于 四蜀 全盛之地,故能流转,然犹有弊。”
分類:纸币
《漢語大詞典》:诗券(詩券)
犹诗债。 明 李东阳 《次韵体斋病起见寄》之二:“诗券负来应渐释,方书验后懒重寻。”
《漢語大詞典》:印券
指盖有官印的凭证。元史·铁木儿塔识传:“细民糴於官仓,出印券,月给之者,其直三百文,谓之红贴米。”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人赴 回疆 领地,皆官给印券,自齎以行。”
分類:官印凭证